vivo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宣布正式成立机器人Lab,介绍了其进军机器人赛道的战略考量、技术布局、产品规划等内容,展现了vivo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和发展方向。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vivo正式开启了进军机器人赛道的新篇章!
3月25日,于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vivo对外郑重宣布正式成立机器人Lab(实验室)。据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介绍,vivo将借助人工智能与影像这两大核心技术,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并且,vivo还将积极与合作伙伴展开探索合作,为机器人产业注入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此次大会上,vivo可谓是亮点纷呈,不仅携蓝科技矩阵、混合现实头显、6G等一系列科研成果惊艳亮相,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还了解到,vivo在消费端将把研发重点聚焦于个人和家庭场景机器人的开发。
“做与核心能力匹配的事”,这背后蕴含着vivo独特的战略考量。
为何vivo会选择机器人赛道呢?只要深入剖析这家企业的文化基因,答案便一目了然。vivo高度重视产业与企业核心能力的适配性,以及能否为用户创造长期价值。这种务实的战略思维,贯穿了vivo从手机产业拓展到机器人产业的整个过程。
从技术基因层面来看,智能手机与机器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协同性。手机作为二维交互终端,本质上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重要桥梁。而机器人则将这种连接进一步拓展到了三维空间,无论是在本体结构、感知能力,还是在任务执行等方面,机器人都具备更强的交互能力。
这就表明,手机厂商从手机领域切入机器人领域将会十分顺畅。vivo要做的,就是延续其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并叠加在混合现实头显研发过程中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以此来打造属于自己的机器人产品。通过打通机器人行业目前存在的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割裂”状态,帮助人机实现更加高效、优质的交互。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从二维到三维的升维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涉及感知、决策、执行的全链条重构。
目前,机器人的发展主要聚焦于本体、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大模型这三个方向。在智能化方面,vivo在蓝心大模型、蓝图影像等技术上的深厚积累,使其无需从零开始打造机器人技术底座。
同时,对于机器人所需的空间感知能力,vivo也早已进行了战略布局。据胡柏山此前透露,vivo的MR团队规模已达到500人。此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展示的混合现实头显,正是vivo在该领域取得的一个阶段性重要成果。
在本体制造方面,vivo“共生共荣”的理念发挥了关键作用。正如手机产业链分工明确一样,vivo选择聚焦“大脑”与“眼睛”的核心技术研发,将机械臂、灵巧手、零部件等本体制造环节交给更专业的合作伙伴。这种轻资产模式不仅避免了重复投资,还为行业构建了一个开放共赢的良好生态环境。
聚焦“大脑 眼睛”,vivo机器人坚持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vivo机器人的技术布局呈现出“一体两翼”的独特技术架构。其中,AI Agent作为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智能决策;MR技术则作为机器人的“眼睛”,为机器人构建空间感知系统。这两者共同构成了vivo机器人的核心能力。
vivo方面透露,机器人Lab的重要子任务之一就是对AI Agent能力进行深度训练。
相比于手机端,机器人平台摆脱了AI模型规模受制于手机端功耗与算力的弊端,为AI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试验场。基于高性能的SoC架构,机器人平台可支持更高参数的大模型运行。同时,配合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能够形成完整的智能决策闭环。
而vivo打造的蓝心大模型矩阵,覆盖了语言、语音、多模态等多个大模型,并与OriginOS 5在Agent上实现了深度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机器人AI Agent提供无缝的技术过渡,使其具备强大的思考能力。
并且,在机器人AI Agent上所做的技术积累,还可以通过技术裁切的手段,反哺手机端,帮助终端AI实现迭代升级。
在MR领域的布局,对于长期深耕移动影像的vivo来说更是游刃有余。vivo将MR定义为机器人的“眼睛”,其核心在于构建空间识别和理解能力。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vivo将构建一套领先的视觉感知系统。通过加强机器人在视觉捕捉、视觉处理、视觉理解、空间感知与环境建模以及视觉边缘计算这5个方面的能力,赋能机器人实现智能化。
比如,在视觉捕捉上,vivo将运用自研的VCS仿生光谱技术、微云台防抖和超大底传感器,助力机器人精准高效地感知环境;在视觉信息处理上,通过自研影像芯片,融合夜景降噪、运动防抖技术,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能够高效处理视觉信息;同时,依托3D视觉、SLAM空间计算技术,机器人将具备更精准的立体感知和空间交互能力。
这种技术融合将产生极佳的“化学反应”。当AI Agent具备空间理解能力时,机器人就能在三维空间中自主规划路径、执行任务,从而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重大跨越。
此次大会上,vivo还展示了其在6G以及AI通信上的技术能力。6G在通感一体化、低时延高带宽、算力网络集成等方面具备极高的优势,可以提高机器人在环境感知、实施远程交互、高效智能决策方面的能力,极大地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贝壳财经记者还注意到,vivo在机器人、混合现实等领域均有相关专利发布,这意味着vivo已在逐步打造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可以说,vivo在机器人技术路线上的选择,是对其“核心能力匹配度”理念的有力诠释。同时,vivo坚持在设计、影像、系统、性能上的“长赛道投入”,也为vivo快速切入机器人赛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用户导向”驱动,vivo机器人瞄准家庭场景。
“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胡柏山在论坛上直言。
无论是做手机还是机器人,vivo对于产品的定义始终建立在“用户导向”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vivo最终的机器人产品,将由用户场景、用户需求来决定。
贝壳财经记者从vivo方面了解到,vivo对于推出机器人产品有着较为明晰的节奏规划。打造体验闭环的原型机是关键的阶段性目标,这预计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完成。
这意味着vivo需要对AI Agent、MR等核心技术进行深度优化与整合,确保机器人能够在感知、理解和执行方面形成闭环。
在商用化方面,vivo的目标十分明确,即聚焦家庭机器人领域。而这也是当前大部分机器人厂商在未来10年内想要进入的核心场景。
相比于工业和商用场景,家庭服务对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但当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后,可提供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等服务,从而解放人类双手。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我国居民每日做家务的平均时间为1小时59分钟。因此,落地家庭场景将会是机器人最有潜力的应用市场。
贝壳财经记者获悉,vivo在机器人本体形态的规划上,将围绕用户场景展开。这或许意味着,双足、四足、轮足甚至履带式的机器人都将在其发展的范畴内。
不过,在“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规划路径下,vivo也有望推出一些针对特定用户场景所需的机器人产品。
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际,vivo宣布正式进军机器人赛道。这一战略举措,既是其坚持长期主义“种因哲学”下的厚积薄发,同时也是vivo站在新节点上向未来的无限展望。通过重构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vivo希望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实现真正的“科技为器,人文为道”。
本文详细介绍了vivo进军机器人赛道的情况,包括宣布成立机器人Lab、战略考量、技术布局、产品规划等方面。vivo凭借在技术上的积累和对用户需求的关注,有望在机器人领域取得良好发展,重构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推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