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理财产品费率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了降费的原因、对各方的影响以及未来的趋势,并为理财子公司的长期发展提出了建议。
近期,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宣布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多项费率。《证券日报》记者经过详细梳理发现,自今年3月份以来,中邮理财、中银理财、光大理财、渤海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都对旗下的多款理财产品实施了费率优化调整。经过这一系列调整,有多款理财产品的管理费率降至了0%。
在业内专业人士看来,此次银行理财子公司密集降费,主要是受到近期理财产品收益承压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机构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发展,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投资收益。
主要为提升客户吸引力
3月21日,光大理财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公告显示,该公司将于2025年4月1日(含)至2027年7月6日(含)期间,开展“阳光金丰利534期”理财产品(EW3524)的费率优惠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该产品的管理费率将由原本的0.3%下调至0.15%,D类份额销售服务费率和H类份额销售服务费率也均从0.5%降至0.4%。
中邮理财近期也采取了行动,对旗下十余款产品的费率进行了下调,实施阶段性优惠。以中邮理财灵活·鸿运日开8号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自2025年3月24日起至2025年5月24日,产品各类份额固定管理费率(年化)调整为0.12%;自2025年5月25日至另行公告日止,产品各类份额固定管理费率(年化)调整为0.15%。
此外,中银理财也加入了降费的行列。3月19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对“中银理财—怡享天天57号”产品费率进行限时优惠,在优惠期内,产品固定管理费率由0.15%(年化)下调至0.05%(年化)。
从费率下调的幅度来看,部分理财产品的调整力度相当大,一些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已降至0%。例如,渤银理财近期宣布将两只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从0.6%降为0%,优惠生效日分别为3月21日和3月26日。
针对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产品费率这一现象,苏商银行高级研究员杜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降费主要是为了提升客户吸引力。一方面,银行理财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降低产品费率可以增加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近期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所下行,所以在产品费率上做出调整也是一种应对策略。
“阶段性降费”或成常态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自2023年至今,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开启了多轮“阶段性降费”,各项费率整体呈现出下行的通道。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理财产品的“阶段性降费”将成为一种趋势。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跟进下调费率,但费率继续下调的空间较为有限。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阶段性降费的趋势还将延续。但从长期来看,理财产品费率已经接近底部,再继续下降的空间不大,而且理财子公司的盈利压力也会制约降费的幅度。
就下调费率对银行理财子公司和投资者的影响,盘和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对理财子公司来说,调降费率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可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然而,这也会导致理财子公司的短期利润承压。从长期来看,理财子公司必须进行转型,通过推出差异化的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未来,同质化的理财产品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于投资者来说,虽然投资成本降低了,但收益增长仍然有限,因此需要谨慎斟酌自己的理财布局。
杜娟也表示,降低产品费率只是吸引客户的手段之一。为了避免陷入同质化的价格战,从长期来看,理财子公司还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要制定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策略,例如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海外资产投资等。这背后需要提升多项能力,如权益市场研判能力、投资策略制定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等。其次,要加强对投资者的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例如提供家庭资产配置方案、教育基金投资方案等,从单一的产品价格竞争转向综合服务质量竞争与专业服务能力竞争。最后,要加强产品创新与联动,例如与母行之间开展零钱理财等产品创新活动。
本文围绕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理财产品费率的现象展开,分析得出降费主要是为提升客户吸引力,受市场竞争和产品收益下行影响。“阶段性降费”未来或成趋势,但下调空间有限。降费对理财子公司和投资者各有影响,长期来看理财子公司需提升综合能力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