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上市募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展开,详细介绍了项目从最初规划、中途叫停到如今延期的过程,同时分析了项目延期的原因以及与红蜻蜓业绩发展的关联,还提及了业内人士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时光匆匆,十年已然过去,红蜻蜓的上市募资项目却依旧未见成果。3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红蜻蜓计划对募集资金投资的几个项目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进行延长。其中,“购物中心新业态升级项目”“数字化转型升级及智能制造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从原定的2025年3月23日延长至2028年3月23日;“永嘉基地零配仓扩建及智能化升级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从原定的2025年3月23日延长至2027年3月23日。
要深入了解这三个项目,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红蜻蜓上市之时。2015年,红蜻蜓成功上市,募集到了10.41亿元资金,扣除相关费用后,净额达到9.74亿元。在红蜻蜓最初的规划里,这些资金主要会用于营销渠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然而,在后续的规划落地过程中,这些项目并没有顺利推进。一直到2020年6月,这些项目的实际投资进展十分不理想,完成进度分别仅为10.94%和65.71%。同年,红蜻蜓宣布终止了这两个项目。对于终止的原因,红蜻蜓方面解释道:“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明显向电商倾斜,原项目以线下市场拓展为主的策略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为了规避进一步的风险,维护投资者的权益,所以选择停止。”
到了2022年,红蜻蜓宣布开启新一轮的资金规划。启动了总金额达3.34亿元的新募投项目,其中1.58亿元投入到购物中心新业态的升级中,剩余的资金则分别用于永嘉基地零配仓的扩建与智能化升级以及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能制造项目。另外的6.56亿元被指定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当时启动这三个项目时,红蜻蜓方面表示:“这样做是为了降低募集资金的投资风险,提升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和发展。”而此次选择延期,红蜻蜓给出的理由是:“考虑到募投项目中的购物中心新业态升级项目和智能制造项目投入较大,在当前可选消费整体较弱的大背景下,新增的产能很难被消化,新开门店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收益,风险较高。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整体延缓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募集资金的投放力度。”
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认为,对于红蜻蜓来说,这看似是对项目投入的止损,实际上是红蜻蜓品牌向上转型受阻所导致的项目延期。购物中心渠道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市场,需要进行直营重资产投入,而红蜻蜓目前的渠道模式仍然是以三、四线经销加盟店模式为主导。红蜻蜓品牌向上转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投入培育阶段,如今叫停相关项目也算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
实际上,无论是2020年的叫停项目,还是此次的项目延期,或许都与红蜻蜓业绩发展不佳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蜻蜓在2015年上市之后,业绩在2017年达到了巅峰,营收规模成功突破30亿元。但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没有持续太久,从2018年到2022年,红蜻蜓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到了2022年,红蜻蜓出现了亏损,当年的亏损额度为3930万元。
2023年,红蜻蜓的业绩出现了短暂的增长,并且成功扭亏为盈。这一年,红蜻蜓的净利润为5195万元,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9.65%、232.18%。然而,进入2024年,红蜻蜓再次陷入亏损。前不久,红蜻蜓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报,预计在2024年将亏损4300万 – 6500万元。
在这期间,红蜻蜓的转型变革一直在不断上演,叫停新增项目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零售独立评论人马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红蜻蜓募投项目的延期,意味着企业在零售侧和供应链侧的升级都按下了暂停键。这是企业综合考虑外部和内部环境后做出的调整,也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策略从开拓创新转向了追求经营稳健。
马岗进一步指出,企业进行创新和变革,实施的前提是要有资金投入的保障。现在红蜻蜓的经营业绩不好,如果盲目投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险。对于经营者来说,先确保自身能够存活下来,再考虑进行变革。
就项目延期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红蜻蜓进行了采访,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红蜻蜓的回复。
本文详细阐述了红蜻蜓上市募资项目从规划到延期的全过程,分析了项目延期的原因与公司业绩不佳密切相关。红蜻蜓在转型变革中面临诸多挑战,此次项目延期是其综合内外部环境做出的调整,经营策略也从开拓创新转向稳健经营,未来红蜻蜓如何破局仍有待观察。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