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四川渠县这一“中国汉阙之乡”,介绍汉阙在古代文学中的身影,阐述其历史演变、现存情况,还详细讲述了渠县汉阙的代表如冯焕阙、沈府君阙等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你是否知道,在四川有一个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的地方呢?这里留存着众多珍贵的汉阙遗迹,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瞧,这是蒲家湾无铭阙上的雕刻,它宛如一幅凝固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着当时的风貌。
再看这沈府君阙右阙上的白虎衔璧石刻,工艺精湛,充满了神秘的艺术气息。
在古代诗词的世界里,“阙”的身影屡见不鲜。“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些优美的诗句让“阙”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就连成都双流机场高速的汉阙门收费站,其形制也是以“阙”为蓝本打造的。
那么,“阙”究竟是什么呢?为何它在古代文学中如此受欢迎呢?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学者们推测,阙的雏形最早可能出现在西周时期,到了汉代逐渐定型并盛行起来。然而,岁月流转,如今仅剩下为数不多的遗迹供后人瞻仰。
1
现存石阙 四川渠县占了近四分之一
汉阙上刻有精美的铭文书画,古人出行、拜谒、歌舞、百戏、狩猎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都被巧妙地刻画在阙上,仿佛让这些生活场景“跃然石上”。汉阙不仅有着石质“汉书”的美称,还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目前现存基本完整的石阙有29座,而仅仅在四川渠县就有6处7尊,占据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
在古时候,人们会在墙门豁口两侧建造岗楼,主要是用于防御外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当人们有能力建造大型门屋时,岗楼逐渐演变成了门外侧具有威仪性的建筑。
到了汉代,阙进一步演化成为一种象征礼仪和地位的礼仪性建筑。那时,无论是都城、宫殿、祠庙、衙署、贵邸,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官民墓地等,都盛行按照一定的等级来建造阙。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现存石阙中,基本完整的29座里,巴蜀地区占据了其中的大半,川渝两地共计有19座,其余的则分布于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而四川的汉阙,又集中出现在川东渠县土溪镇境内。在2009年6月13日,渠县被中国文物学会正式授牌为“中国汉阙之乡”。
在渠县土溪、水口乡、青神乡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等6处7尊汉阙,历经200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冯焕阙、沈府君阙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又将渠县6处汉阙以“渠县汉阙”的名目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记录历史 汉阙是汉代文化实物见证者
渠县汉阙充分体现了汉代建筑雄浑、厚重的风格,成为了汉代文化的实物见证者。其中,冯焕阙以其优雅飘逸的风格独树一帜,被人们称为“汉阙中的逸品”。
冯焕阙原本是双阙,如今仅存东阙。据渠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冯焕阙是一座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由阙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它也是渠县6处汉阙中唯一能够判断确切建造年代和明确墓主的阙。
仔细观察冯焕阙,其正面刻有铭文“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根据史书记载,阙主冯焕是东汉巴郡宕渠人,卒于安帝永宁二年即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他一生历任尚书侍郎、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职。冯焕忠于汉室,骁勇多智,不畏权贵,既有北抗句骊与岁貊联军的赫赫战功,又始终以“志欲去恶”为宗旨,拥有高尚的品格,为统一和巩固东汉帝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座阙是在冯焕卒年,由其颍川、汝南、陈国等旧部20余人为他所立。
不远处的沈府君阙,是唯一双阙俱存者。它位于渠县水口乡汉亭村,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年间。在汉代,人们尊称太守为“府君”。据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考证,在汉代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墓前方可立阙。可惜的是,“沈府君”其人由于史无记载,难以考证。
与冯焕阙的简朴风格相比,沈府君阙的雕刻更为精巧。上面刻画的各种形象,为研究汉代生产、生活、建筑、交通工具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四川渠县作为“中国汉阙之乡”的独特之处。阐述了汉阙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其历史演变过程,现存石阙的分布情况,重点讲述了渠县汉阙的数量和地位。还详细介绍了渠县汉阙中的代表冯焕阙和沈府君阙,它们不仅展现了汉代建筑风格,更是汉代文化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