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树林的生态修复过程,包括退塘还林的艰难、科研人员摸索种植技术,以及修复后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呼吁更多人守护红树林。
在海南岛那绵延不绝的海岸线上,有着被誉为“海上森林”的红树林。它们郁郁葱葱,宛如一封深情的“绿色情书”,静静地述说着一段生态修复的动人故事。
海南儋州一处修复后的湿地里,那些大量人工栽种的红树林正展现出良好的长势。(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营林科负责人邢锐感慨道:“退塘还林,何其艰难!”从挨家挨户耐心地做工作,到细致地划定限养区和禁养区,再到让不合规的养殖塘全部退出,这一系列工作前前后后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还需要挖通围堰,让水体恢复自然交换,清理外来有害生物和海洋垃圾。一切准备就绪后,工作人员还要趁着夜晚潮水退至最低的时候,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种下红树苗。
由于沿海土壤盐度复杂、潮汐多变,红树林的成活率并不高。不过,在三亚铁炉港等地,科研人员带着志愿者经过不断摸索,成功掌握了“筷子苗”技术。红树林保护志愿者杨运形象地描述:“把胚轴像筷子一样插入泥土,它可以在三小时内生根,这样就能跑赢下一次涨潮。”
在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内,候鸟们正悠闲地觅食。(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曾经,一片片湿地被养殖塘割裂,如今,新种植的红树却长势喜人。勺嘴鹬、黑脸琵鹭等极危鸟种也重新回到了这片故土,曾经的“生态伤疤”逐渐蜕变为“绿肺”。在过去的5年间,海南省累计新增红树林面积近2万亩,“海上森林”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们之前所担心的生态保护“负担”,如今正逐渐转变为“资产”。2022年,海南首个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交易项目“海口市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顺利完成签约,交易碳汇量达到3000余吨,交易额达30余万元。儋州新英湾利用红树林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路径,大力发展“湿地友好型”旅游。观鸟研学、生态摄影等项目,让村民从传统的“靠海吃海”转变为“护海养海”,生态旅游收入也逐年增长。
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角,红树林郁郁葱葱。(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邢锐满怀期待地说:“红树摇曳、鸟群蹁跹,这才是‘海上森林’该有的样子。希望越来越多人成为红树林的守护者。”
海南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艰难过程,包括退塘还林的工作推进和种植技术的探索。修复后红树林生态环境改善,极危鸟种回归,新增大量面积。同时,生态保护从负担变为资产,带来经济收益。呼吁更多人加入守护红树林的行列。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