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路翎全集》出版座谈会展开,介绍了活动的主办方、出席人员等信息,多位专家学者对路翎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同时讲述了路翎的创作历程、人生经历以及其女儿对父亲的回忆,展现了路翎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世界。
近日,一场备受瞩目的《路翎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携手共同主办。活动现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此外,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等众多业内重要人物齐聚一堂。钱理群、陈思和、陈子善、孙郁、张晓风、李怡、文贵良、王风等专家学者也纷纷到场,路翎之女徐绍羽等亲属代表以及“七月派”作家后人等共同参与了此次意义非凡的座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了致辞,座谈会则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副教授康凌共同主持。
《路翎全集》犹如一座文学的宝库,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刘勇对路翎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路翎本人及其创作充满了混乱的冲突、矛盾与复杂。“这种艺术特征,甚至混乱的语气和逻辑,恰恰是路翎创作的魅力所在。”刘勇举例说道,1946年,路翎从生活了十年的重庆返回阔别多年的南京,途中他目睹了肮脏墙壁上凌乱歪斜的字迹,路翎感慨道:‘我觉得我的周围就是寂寞的鬼魂。就是在这些寂寞的鬼魂之上,奔腾着人间的华彩和喧嚣。’路翎自己的作品,也常常充满喧嚣的声音,这种喧嚣,既是外部世界的混乱与动荡,也是人物内心的焦灼与嘶吼。在雪中战栗爬行,在枪声、炮声、漫天碎尸中发出兴奋狂喜的叫声,这叫声并非简单的吵闹,而是精神废墟上的交响——既有毁灭的轰鸣,也有新生的躁动。
刘勇进一步指出,“这种混乱的、混杂的美学特质源自路翎的生命体验,同时也与20世纪40年代整个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童年时,路翎目睹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败,过早地接触到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青年时代,他又经历了个人与时代洪流的碰撞。路翎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在独特生命体验与20世纪40年代社会巨变背景的共同作用之下,路翎作品充满着愤怒、抗争和绝望的复杂情感。这种复杂情感促使他的创作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融合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多种美学风格,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文学景观。路翎的笔触跨越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剧本及小说,每一种文体都承载着他独特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创作始终紧扣时代的脉络,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挣扎,也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向往。”
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在座谈会上表示,《路翎全集》的出版意义重大,它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这位“文学天才”的创作历程。王卫东介绍道,“从出版角度来看,《路翎全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填补了国内现当代文学出版的空白。此前,国内出版的多为路翎作品的单行本或文集,而此次全集的出版,不仅整理了路翎晚期的珍贵手稿和相关资料,还将其毕生心血之作完整呈现。特别是第9卷书信卷,收录了路翎与胡风等亲友的通信,记录了近现代文学家之间的交往与互助,以及对作品争议的辩护。附卷资料卷则包含《路翎与我:余明英口述历史》《路翎年谱》等珍贵史料,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路翎全集》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从两个方面深入谈论了路翎在文学史上留下的深刻足迹:“第一个是他小说的独特性。他直面现实的这种战栗的、凌乱而惊恐的意象,这种方法非常独特,让我们不禁想起俄国的康斯坦丁、费定、安德烈耶夫等人的写作。路翎把这些完全内化成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这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里面是极为独特的,这种撕裂了时空的表现是很难重复的。他的小说,特别是他在短篇小说里表现的那种惨烈性和长篇小说的宏阔性都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和打量。第二个就是路翎的文论。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批评家,他在文学评论里面曾经批评过胡乔木、茅盾、姚雪莹、朱光潜等人,从这种论辩性的文字中能看出,左翼文学、革命文学内部争执的一些有趣话题……我个人认为,像路翎这样的作家,在未来文学史的写作里,对他的评价可能比现在要高一些,因为他提供的丰富性、复杂性要比当时的很多作家多。”
作为《路翎全集》的主编,张业松表示,路翎的创作生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一生两世”之说:1955年后路翎中断了写作,直到1981年他重新开始创作,焕发出新的创作热情,直至逝世未曾辍笔。《路翎全集》以全面收集和呈现路翎作品为目标,收录了路翎多种绝版作品集、集外作品和初次发表的晚年作品。张业松认为,全集的出版,“可以使我们看到,路翎不仅是历史过程当中的、我们在大学的课堂上那个加引号的当代作家,而且是‘活’在当代的作家。”
“父亲离开我们30多年,但他年轻时讲起故事来的鲜活、生动,凝神创作时的专注,还有晚年长长的沉默都依然如在眼前。”忆及父亲路翎,徐绍羽几度哽咽。她说道,“父亲的一生承受着历史洪流带来的冲击。在特殊的年代里,他的作品被误解,遭遇不公平对待,但父亲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坚守。记忆中,父亲晚年仍然喜爱与书、笔为伴,无论白天还是深夜,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他和母亲聊天无数次痛苦地说,‘不能停笔,我还要写’,他这种坚持,其实是他对自己理想的执着,也是他对心目中无数读者的责任。相信他的文学精神不会被时间磨灭,他也从来没有因为精神的重压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关爱。”
徐绍羽还回忆道,“忙碌之余,他陪着母亲散步,一起做饭、购物、接待来访的客人,他难得的笑容温暖而真诚,让家人安心。尽管生活困顿,父亲多年认认真真地为街道打扫卫生。再后来母亲因瘫痪在病床,每天坚持为母亲按摩康复。他晚年的无数诗作体现了他对磨难后平凡生活的乐观和没有熄灭的梦想。”对徐绍羽而言,“《路翎全集》不仅是一套书籍,也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路翎全集》出版座谈会的相关情况,多位专家学者对路翎及其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展现了路翎独特的创作风格、复杂的情感表达以及其作品的重要价值。同时,通过路翎女儿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路翎在生活中坚守文学理想、热爱家人的形象。《路翎全集》的出版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更是路翎文学精神的延续。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