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中心支公司因“欺骗投保人”被罚款事件,深入剖析了该公司在多地的违规情况、销售误导背后的利益链困局,同时介绍了监管部门的举措以及对保险机构和消费者的建议。
2025年2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公布了一则行政处罚信息。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中心支公司,因“欺骗投保人”这一违规行为,被处以7万元的罚款。虽然这7万元的罚款数额从表面上看不算巨大,但它却如同一个尖锐的楔子,撕开了保险行业销售乱象那看似平静的“湖面”,让隐藏在水下的冰山一角得以显现。
五年六地违规被罚超百万
此次处罚所涉及的“欺骗投保人”行为,实际上是保险销售误导的典型体现。在保险行业的实际销售过程中,类似的套路屡见不鲜。比如,有些销售人员会夸大产品的收益,让消费者误以为能获得远超实际的回报;还有人会故意隐瞒免责条款,使得消费者在后续理赔时遭遇诸多麻烦;甚至存在混淆保险与理财产品概念的情况,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做出错误的选择。
百年人寿在过去五年内,在六个不同地区频繁触碰监管红线。从2020年到2025年,其分支机构在辽宁、江苏、安徽、山东等六个省市,因“欺骗投保人”等一系列违规行为,累计被罚款超过百万元。这一惊人的数据背后,暴露出百年人寿销售体系严重失控、合规文化极度缺失的深层危机。
回顾过往,2018 – 2019年,百年人寿大连西岗电销中心和辽宁电销中心,在电话销售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因而遭到罚款;同期,百年人寿江苏分公司的保单出现错误介绍条款的问题,涉及南京、常州等7地的分支机构,受到了重罚;2020年,安徽分公司因欺骗投保人、资料造假以及未完成新型产品回访等问题,被处以罚款;到了2024年和2025年,山东区域的聊城中支和淄博中支,也因财务造假、欺骗投保人和虚假宣传等行为受到处罚,相关责任人也被依法追责。
销售误导背后的利益链困局
百年人寿保险销售误导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保险行业深层次的制度缺陷。
保险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销售业绩,采用了一系列工业化的手段。他们将普通的年金险等保险产品进行过度包装,把这些原本风险保障为主的产品,包装成“高收益理财”产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刻意混淆关键条款信息,让消费者难以分辨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误导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在保险公司的组织内部,还存在着一条造假产业链。其培训体系严重扭曲,不仅没有向销售人员传授正确的销售知识和合规理念,反而传授误导性的销售技巧。并且,公司实施数据双轨制,伪造合规痕迹,以此来规避监管部门的检查。
尽管监管部门对高管实行了连带处罚,处罚率达到了100%,但处罚力度与违规所获得的收益相比,严重不匹配。同一地区的分支机构还反复出现违规行为,所谓的整改也只是流于形式,合规问责机制形同虚设,无法真正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监管演变 保险行业机构待重构
面对保险行业持续高发的销售误导问题,监管部门正在通过“双罚制”来强化震慑力。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24年保险机构(不包含个人)一共收到了1269张罚单,罚处机构的总金额达到了2.80亿元。
在这种高压监管态势下,保险机构迫切需要重构合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推行以下举措:一是推行保险条款简明化标注举措,强制要求保险机构以标准化格式披露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免责条款等核心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二是建立保险纠纷小额速裁机制举措,设立快速裁决程序,降低消费者在保险纠纷中的举证难度,例如不再要求消费者自行提供录音等证据,让消费者在遇到纠纷时能够更便捷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实施行业禁入清单制度举措,对三年内两次违规的保险机构,限制其高收益产品的备案资格,从源头上遏制误导销售的行为。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保险产品时,选择正规机构、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保留销售录音,是防范误导风险的有效手段。
本文围绕百年人寿淄博中心支公司受罚事件展开,揭示了百年人寿五年六地违规被罚超百万的乱象,剖析了销售误导背后的利益链困局和行业制度缺陷。同时介绍了监管部门的“双罚制”,并对保险机构重构合规体系提出建议,也为消费者防范风险提供了方法。总体而言,保险行业需要加强监管和合规建设,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