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以运河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元体验消费场景的情况,包括杭州祥符老街的“微改造”、扬州的大运河夜游演艺项目以及天津的运河桃花节,展现了运河文化在文旅融合和促进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下,春回大地,繁花似锦,阳光明媚,正是出门游玩的绝佳时节。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逐渐从单一的景点观光向文化体验综合转变,运河文化凭借其深厚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近期,多地纷纷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出多元体验消费场景。
在杭州大运河畔,不少老街区通过“微改造”工程,既保留了历史的古韵,又融入了现代潮流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走进浙江杭州的祥符老街,石库门、高围墙、直屋脊等典型的江南院落元素瞬间映入眼帘。在那古朴幽深的小巷中,茶书院、非遗手作工坊等新兴业态应有尽有。这里独特的氛围和丰富的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留念。
祥符老街位于大运河水系支流旁,它因河流之上的祥符桥而得名。桥的两岸曾经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聚集着茧行(háng)、粮仓等众多古老建筑。为了保留街区中的历史肌理和运河印记,老街改造可谓是下足了“绣花功夫”。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并运用“古法工艺 + 现代材料”的方式,在街道两旁成功复原出清代民居的历史风貌。
正是这种古典与现代相融的理念,吸引了40多家商户入驻街区。其中不乏带有宋韵文化、非遗手作等元素的特色店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中式消费矩阵”。
如今,每到旅游旺季,祥符老街的日均客流量可达8000人次。而这样的“微改精提”工程在大运河畔“遍地开花”,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小河直街等多处存量空间被成功转化为文旅增量载体,成为了消费新场景。
游船演艺穿越历史 大运河夜游促消费
浙江杭州通过运用运河元素进行微改造,以项目驱动促进文旅融合。而在江苏扬州,当地则充分利用扬州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时间节点,精心打造夜游运河的文旅项目,为消费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苏扬州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从邗沟开凿到三湾生态修复,运河始终是扬州城市发展的命脉。如今,“运河 +”模式正在重塑扬州……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运河畔灯火辉煌,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夜游运河的奇妙之旅。
“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以扬州古运河为载体,游船一路经过解放桥、跃进桥、渡江桥等,包含“入梦扬州”“吴王开运”“隋唐起运”等多个精彩篇章。游客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运河”一同畅游历史长河。
据悉,“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让游客用一张船票就可以穿越2500年的历史。在游船的行进过程中,游客能够深刻体验扬州和运河发展的历史渊源,以及扬州在运河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该演艺项目自今年正式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5%。
倚河而居因水而兴 桃花堤花海绵延
人们倚河而居,因水而兴,以“河”为媒,积极推进文商旅升级。让我们再到游人如织、花香四溢的天津大运河畔去看看,感受不一样的春日游玩新体验。
春风送暖,正是赏花的好时节,第34届运河桃花节正在火热进行中。全长1.3公里的桃花堤成了花的海洋,近万株桃树次第绽放。从空中俯瞰,曲折蜿蜒的桃花堤仿佛披上了一层粉红霞妆。绵延的花海、蜿蜒的北运河与如织的人潮相映成趣,真可谓是花在人上,人在画中。
天津春日赏桃的风俗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据了解,在元代,北运河畔就已有“杨柳桃花三十里”的说法。至明清时期,这一带已成为通往京城的重要节点与交通枢纽,每逢春日,踏春赏桃的人便络绎不绝,沿北运河种桃赏桃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当地紧扣“运河”这一载体,将游玩空间从桃花堤拓展到紧邻运河的西沽公园等更大范围,以运河文化为基础,推出文创产品。截至目前,本届桃花节已接待游客近53万人次。
本文介绍了多地依托运河文化打造文旅消费场景的成果。杭州祥符老街通过“微改造”保留历史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形成特色消费矩阵;扬州的大运河夜游演艺项目让游客穿越历史,带动消费增长;天津运河桃花节借运河文化延续赏桃习俗,拓展游玩空间、推出文创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这些案例展示了运河文化在文旅融合和促进消费方面的巨大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