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营养型农业,助力居民健康饮食升级,营养型农业:开启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

本文围绕国务院同意,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中首次提出的推进营养型农业展开。介绍了营养型农业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居民食物与营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营养型农业的特点和推进方向。

推进营养型农业,助力居民健康饮食升级,营养型农业:开启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携手联合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此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这一理念,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视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营养型农业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的新型农业范式。早在2013年,国际上就已经提出了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应对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所出现的营养不足、营养过剩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从而确保食物的安全供应。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生产不仅仅要关注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更要注重农产品种类的丰富性以及营养的提升。加快构建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已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居民对于食物与营养的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填饱肚子,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糖类、蛋白质、脂类这三大营养素的平衡且充足的摄入;而现代的要求则是获取丰富且合理的营养元素,其中包括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功能成分等。目前,我国居民对于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然而,居民的膳食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脂肪供能占比持续上升,微量元素缺乏等问题。这与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宏量营养素的生产,而对微量营养素的供给关注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深入来看,我国居民在食物与营养方面存在着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并存等突出问题。一方面,食物结构和消费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部分营养丰富的食物供应相对不足,而一些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却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营养素的摄入与健康需求之间也存在不平衡。尽管居民对于动物类食物的消费在不断增加,但优质动物蛋白如水产和奶类的消费仍然偏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将厚油重酱、高盐高糖的饮食方式视为“吃得好”的标志,烹调用油过多,而蔬果奶豆等食物的摄入明显不足,这也是导致一系列慢性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营养型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农业的形态,更是一种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在过去,一些地方或者主体已经对营养型农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将目标瞄准特殊年龄或者职业人群,有的则针对慢性病或者亚健康人群。实际上,营养型农业是对农业生产者的一种有力加持,其核心要点就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现实中,每一种农产品都有可能催生出营养型农业。例如,有的通过品种创新研发出高叶酸小米,有的通过加工创新开发出全谷物产品。

推进营养型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丰富农业品类。合理膳食的首要准则就是食物要多样化,并且进行合理搭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人均每日摄入食物的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这就要求在农产品供给方面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卫生健康等领域的主管部门需要齐心协力、统筹设计,共同推动食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几年,居民对于能量的需求相对稳定,而对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的需求仍需进一步增加,同时要严格控制油和盐的摄入。像竹笋、海藻、枣、菊芋、魔芋等都是富含膳食纤维的特色食物,也是在推进营养型农业过程中可以重点发展的品种。

推进营养型农业还需要大力加强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费是一个相互支撑的系统。生产者在认识到市场需求之后,还需要将其转化为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产品。加快营养型食物的研发、生产和加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要从源头上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和规模生产,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推动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建设仓储加工物流基地,通过加工技术的进步来保持和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推进食药同源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食物的保健价值。总之,要将科技力量贯穿于食物研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全链条。

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介绍其概念及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居民食物与营养存在的问题,强调营养型农业是一种发展理念及探索方向,最后指出推进营养型农业要丰富农业品类和加强科技创新,以推动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512.html

(0)
DelilahDelilah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