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多款创新产品的特点与应用,不同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同时探讨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以及南京政企为推动该产业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当下的科技领域,人形机器人赛道正逐渐升温,各类新品如雨后春笋般频繁问世。仿佛一声发令枪响,上下游的企业纷纷挤满了“起跑线”,准备在这个充满潜力的赛道上一展身手。
3月15日凌晨,在某工厂的配电房里,一场紧张的电流检测与应对正在上演。检测到电流过高的“天魁1号”机器人当机立断,它用那灵巧的手指迅速扳动闸刀、旋转旋钮,操作之熟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电工。
这款“天魁1号”机器人可不简单,它是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今年初发布的全球首个获得IIC T6级防爆认证的人形机器人,堪称防爆领域的“钢铁侠”。它身高达到2.2米,采用双臂作业的方式,能够轻松搬运25千克的重物。其下半身采用了更为成熟稳定的轮式行走机构,这种设计使其更适合工业现场的复杂环境。通过搭载高算力的核心芯片部分以及全空间感知雷达系统,它可以接收指令对全身进行精确的运动控制,绝对运动精度能够达到±0.1毫米。
天创电子董事长刘爽自信地表示:“南京有国家级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在‘家门口’就能很快打开市场。”这款产品可用于电力、海上风电、火电、核电、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代人操作和检修作业,以及应急救援场景。刚一上市,它就成为了“爆款”,目前客户的订单已经排起了长队。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可以清晰地分为三大核心模块,分别是“大脑”“肢体”和场景落地,而每个模块下又衍生出了多个技术高地。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不少南京企业犹如听到了发令枪响,纷纷整装待发,站上了各个细分赛道的起跑线。
很多专攻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团队都有着高校背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教授戴振东创办了南京神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团队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堪称是机器人的“力觉神经”。这些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百吨级可用于巨型装备测试,小至10克可用于昆虫六维受力测试,产品覆盖了人形机器人、汽车、航空、新能源、科研等多个行业的需求。同时,该公司还是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用智能六维力和触觉传感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的牵头单位,并且获得了科技部中科海创基金的天使轮融资。
减速器是机器人本体中成本占比最高的环节。南京因克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机器人减速电机为核心业务,其团队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组成。他们研发的关节模组高度集成了减速器、电机、驱动器、编码器等组件,适用于双足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和机械臂等复杂运动控制系统。该公司已经获得了绿洲资本等头部机构的千万元融资。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产品已实现量产,今年将新增2000平方米厂房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在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刚拿下了来自俄罗斯的100台焊接机械臂订单。董事长骆敏舟和团队将研发重心投向了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电液伺服技术含量高、门槛高,高爆发电液伺服系统是制约我国足式机器人发展的一大障碍。集萃智造预计今年内就将推出国内首款高动态超逼真人形双足机器人,攻克电液伺服“卡脖子”难题。
适用于生活服务的人形机器人也开始走进南京市民的生活。在秦淮灯会上,亿嘉和RK100人形机器人现身夫子庙巡游;还有身穿T恤和牛仔裤、头戴智能墨镜和机甲头盔的“最帅机器人”频繁在街头抢镜。后者的出品方是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团队称其为全球首款量产级直立行走仿真人脸机器人。它们采用仿生硅胶皮肤,触感十分逼真,面部颈部能够精准表达表情,还能识别用户语气并作出反馈,可用于展厅讲解、接待引导、智慧康养、智慧家庭、儿童教育、仿生人偶等六大应用场景。公司总经理戴鹏表示:“也曾有人质疑,说交互服务机器人是不是噱头,毕竟不像工业机器人那么‘有用’。我们要做的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孵化更多能够落地的场景,让人看到它的前景,从期望形态逆向拆解技术依赖,一步步接近想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思考。机器人非得是“人形”吗?人形机器人非发展不可吗?这个问题曾困惑着很多业内企业。记者在走访企业和相关经济部门时,也常遇到这样的“冷思考”。
工业机器人通常是为特定的工业生产任务而设计的,有较为成熟的标准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供选择。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具有“一个人干很多活”的特点,但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对于江苏、南京这样的制造业大省、大市来说,机器人产业发展早、门类全、应用广。据南京市工信局统计,南京机器人产业已构建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力军,协作、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医疗健康等多领域特色机器人协同发展的产品体系。随着前两年一波“智改数转”,很多企业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工厂里机器臂、搬运机器人比比皆是,黑灯工厂、无人工厂也不在少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方兴未艾,而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则相对较少。
一些企业主在有关部门调研时反映:“人形机器人出了实验室还是不行,在真实产线效率仅为现有机械臂的1/10。”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的准确性难以达到实际需求,且能用的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效率低。在消费产品领域,国内一些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目前也仅能靠提供表演、陪伴、娱乐等服务盈利。而在工业领域,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像不像人形并不重要,够用好用就行,不必盲目跟风。
然而,作为新生事物,虽然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还不完善,落地应用还欠火候,但想要制造一个能适应人类生活场景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54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增速将更惊人。这一增长不仅源于工业自动化需求,更与人口结构变化紧密相关——老龄化加速催生了护理、陪伴场景,而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则倒逼更进一步的“机器换人”。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一降再降,这让量产以及商业应用成为了可能。眼下,通过国产化,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正在从百万元级向20万元迈进。华为、小米等大厂的抢滩入局,也让人形机器人硬件突破、技术迭代、场景渗透的路越来越清晰。
在这种形势下,政企形成了共识,既要“脚踏实地”,立足产业实际量体裁衣,也要“仰望星空”,“卡位”布局抢占风口,起码要提前储备技术形成竞争力。
工信部2023年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去年底,《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提出到2026年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打造“1+N+1”整机体系,最后一个“1”即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全面推进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部件研发,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整机的小批量生产制造能力。
在南京各板块园区,政策与资金也在同步发力。在麒麟科创园,作为中国科学院、江苏省“院省合作”共建的“区域创新高地”,园区已成为除北京中关村以外科创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麒麟创投基金坚持“投小、投早”,超前布局具身智能等新赛道,提早投资了包括中科硅纪在内的多家“中科系”AI企业,为硬核科技创新提供耐心资本支持。园区新引进的中科意象“脑机接口”团队已落地进行成果转化,完成了国内首台脑机接口柔性电极植入机器人的生产,并研发出无创导航手术机器人。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园区于上周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试图解决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数据获取难、场景单一等痛点问题,有望填补国内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场景数据采集的空白;在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园区正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牵头,打造未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实验中心、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部件中试平台及省级机器人产业标杆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并谋划建设江苏省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大幕刚刚拉开,南京已经稳稳地站上了赛道,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介绍了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既有天创电子等企业推出的创新产品,也有不同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同时分析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问题,如成本高、效率低等,但也指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南京政企通过出台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式,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目前南京已在该赛道上抢占先机。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