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拥抱DeepSeek,是机遇还是挑战?

本文聚焦科技大厂纷纷接入DeepSeek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大厂接入的不同方式、背后的心境以及DeepSeek在长期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大厂拥抱DeepSeek,是机遇还是挑战?

如今,在科技领域,还有未接入DeepSeek的大厂吗?经过一番梳理,似乎已经没有了。

从国外的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行业巨头,到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和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自DeepSeek崭露头角后不久,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科技大厂都做出了相同的决策——热情地“拥抱”DeepSeek。

媒体们热衷于剖析大厂决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变量。然而,有一个关键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那就是这些大厂此前自主研发的大模型该何去何从呢?

01 接入DeepSeek的三种姿势

尽管几乎所有科技大厂都接入了DeepSeek,但它们接入的深度和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是毫无保留的全面拥抱。

腾讯便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而且它也是最早做出反应的大厂之一。

从产品层面来看,腾讯率先宣布旗下的腾讯元宝接入DeepSeek – R1满血版,同时支持腾讯混元和DeepSeek两大模型。紧接着,在其核心产品微信中开启了AI搜索功能的灰度测试。此后,腾讯地图、QQ音乐、QQ浏览器、腾讯文档等一系列产品也相继接入DeepSeek。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元宝是腾讯自主研发的AI助手,腾讯对其的定位是“基于自研混元大模型的C端AI助手App”,这类似于百度的文小言、字节的豆包以及阿里的通义。

腾讯元宝接入DeepSeek并非简单的操作。当时,腾讯还在微信这个最大的流量入口为元宝提供九宫格下载推广,不仅用红点、“new”进行醒目提醒,还在logo下标注“满血DeepSeek”的提示。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腾讯拥抱DeepSeek的坚定决心。

第二种情况是有所保留的“克制”接入。

字节跳动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根据公开信息,字节目前接入DeepSeek的ToC应用有悟空浏览器和即梦等,ToB应用有飞书、火山引擎等。

虽然字节跳动接入DeepSeek的应用数量不少,但都并非其核心产品。抖音和豆包这两款字节在AI大模型时代最为倚重的超级应用,始终没有向DeepSeek开放接入权限。

百度和阿里的情况也较为相似。

百度的主力产品搜索和文小言虽已接入DeepSeek,但据百度官方公布,未来上线的深度搜索核心功能仍将来自于文心大模型的自研成果。

阿里方面,通义大模型的C端主力产品,定位为“全能AI助手”的通义APP目前尚未接入DeepSeek。

显然,百度和阿里的自研大模型产品与DeepSeek保持了一定距离,为自家产品的发展保留了一部分独立空间。

最后一种情况是云平台的接入。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借助DeepSeek为自己背书,毕竟它是“免费开源”的,不用白不用;二是通过接入DeepSeek提升自身在AI领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开发者和企业客户,通过提供DeepSeek模型的部署和应用服务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收入来源。

02 相同的动作,不同的心境

大厂之所以愿意接纳DeepSeek,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家模型并未展现出“技高一筹”的压倒性优势,需要借助DeepSeek的能力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各科技大厂的自研大模型受限于各自的训练数据。例如,百度文心一言主要依赖互联网文本数据;阿里通义千问的数据来源于电商业务中的文本、图片、音频等多模态数据;腾讯混元基于社交网络和用户行为数据;字节豆包的大量数据来自于抖音、字节跳动等自有业务;华为盘古大模型则使用了包含工业、气象、文图、图像在内的各类数据。

这使得各家大模型的优势各有不同。比如,文心一言在长文本处理和多语种对话方面表现出色;混元在社交场景中更具优势;豆包在生成内容和精准推荐上更为领先;通义千问在电商推荐场景中的响应速度更快;盘古的执行速度和泛化能力较为出色。因此,截至目前,没有一家大模型能够在各个维度上全面碾压其他对手。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4年中国大模型能力评测》报告中指出,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阿里通义千问等大厂大模型均位于第一梯队,认为它们在技术能力上较为全面,用户量也相对较大。但对于哪家整体能力更为出色,报告并未给出明确判断。

具体到各家接入DeepSeek的深入程度,侧面反映出大厂们不同的心境。总结来说,腾讯最“投机”,字节最“傲娇”,百度和阿里则较为“现实”。

腾讯去年5月发布元宝时曾公开表示,没有做推流买量的计划,也没有对标竞品扩大整体规模的打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存在感并不强。不过,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EO汤道生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应:“我们在看到明确机遇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加大投入,协同作战可以很敏捷的。”

因此,当DeepSeek出现时,腾讯几乎是以All in的姿态接入。不难看出,在AI业务方面,腾讯依然遵循其一贯的投资逻辑,即在未确定确切风向之前,先用自研产品占位,再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资源投入规模。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对DeepSeek的突然崛起并不“服气”。有媒体报道称,字节内部认为,短期波动不能代表一款产品最真实的用户使用情况。

字节CEO梁汝波在全员会上也表示,去年9月OpenAI发布长链思考模型成为行业热点后,字节意识到技术重大变化,但“没有觉得要马上复现出来…… 现在回头看,如果一开始重大问题就争先,我们有机会更早实现。”

在业务端,字节于3月初上线了豆包大模型推理模式,覆盖问答、搜索、写作和阅读场景,用户在输入框打开“深度思考”开关即可直接体验。

今年,梁汝波对字节AI团队提出了“追求‘智能’上限”的首要目标。从其与DeepSeek的“拉扯”中可以看出,字节对自家产品依然抱有很高期望,同时保持着自信。

百度和阿里则是出于现实压力,希望尽快在产品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以此为自研大模型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03 DeepSeek不是唯一答案

大厂接入DeepSeek,从短期来看,能够稳定当前业务,避免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但从长期来看,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DeepSeek目前存在一些缺陷,如通用能力不足、语言混淆、提示词敏感以及软件工程能力不足等,它自身也无法保证未来仅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AGI的所有技术问题。

如果将大模型的发展看作一场长跑,DeepSeek无疑处于第一阵营。然而,一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永远领先,谁也无法确保DeepSeek能始终以领先姿态跑完全程。

RollingAI合伙人刘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DeepSeek目前风头正盛,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行业。医疗、金融、教育等脑力劳动密度较高的行业适合接入DeepSeek,但对于需要高互动、即时反馈的场景,如电商客服、游戏陪聊、短视频营销等,DeepSeek的能力并不突出。

除了技术适配问题,刘开还认为,企业接入AI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真正的挑战在于业务壁垒,包括如何让AI理解企业内部知识、如何将业务流程与AI结合以及如何应对数据安全和行业监管等问题。

行业普遍认为,在开源趋势下,算法和底层技术的创新难以构建竞争壁垒,但可以为企业赢得时间差。有了时间差,企业就能在生态上取得领先,模型效果也更容易提升。最终,各家企业可能会趋向于同一水平,但生态优势却难以割舍。

DeepSeek被行业接受,被科技大厂接入,仅仅是AI企业应用的开端。大模型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就像马拉松比赛枪响后,刚跑出一公里时有一个领先者,但后续的赛程还充满变数。

可以确定的是,在大模型的发展道路上,不会只有DeepSeek一家独大,未来很可能会出现此前默默无闻但更强大的“黑马”。

本文围绕科技大厂接入DeepSeek这一现象展开,详细阐述了大厂接入的三种方式,分析了不同大厂接入背后的心境,同时指出DeepSeek虽短期内能助力大厂稳定业务,但长期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大模型的探索仍任重道远。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919.html

(0)
RobertRobert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