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让流失文物重回祖国怀抱,文物追索:彰显大国底气与文化自信

本文聚焦我国流失文物的追索与返还工作,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介绍了天龙山石窟佛首、圆明园马首铜像等文物回归的历程,展现了政府、民间等各方为文物回归付出的努力,还提及我国在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作中的积极贡献,以及文物回归对民族复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点击“JiangsuNow”进行关注

跨越山海,让流失文物重回祖国怀抱,文物追索:彰显大国底气与文化自信

图源:文旅中国艺术院

文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文物的追索和返还,不仅关乎民族尊严,更与中华文脉的传承息息相关,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共同愿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物追索返还工作驶入了“快车道”。回归祖国的文物,无论是规模还是回归的批次都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数据,十八大之后,已有51批次、多达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成功回到祖国的怀抱。

党和政府始终将文物追索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为了给文物“回家”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不断完善文物追索法治体系。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各个相关部门紧密联动。通过修订文物保护法,新增了加强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合作的条款,明确了国家对流失文物的收回权利,并且规定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追索工作。同时,国家文物局、海关、驻外使领馆等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对流失文物进行全面的信息搜集、深入的研判以及积极的谈判,形成了推动流失文物回归的强大合力。

跨越山海,让流失文物重回祖国怀抱,文物追索:彰显大国底气与文化自信

图源:央视新闻

数千年前的艺术品,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魅力。那流畅的线条、典雅的纹饰、生动的器型,无一不展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资料;汉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兽,则成为当时社会安定富足的实物见证。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历史的珍贵记忆,都镌刻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想要跨越山海,回归祖国的怀抱,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等待,更离不开几代文物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呼吁。

始凿于北魏的天龙山石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这里的众多佛教造像面庞圆润,双目微阖,线条流畅优美,嘴角带着一抹含蓄的笑意,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天龙山石窟遭遇了一场浩劫,大量佛首被盗凿并走私到海外。尽管百年岁月匆匆流逝,但中国人始终没有忘记这批微笑的佛像。几代文物工作者前赴后继,积极开展天龙山石窟文物追索工作。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一家拍卖公司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头”,随即迅速启动追索机制,确定了“叫停拍卖、争取回归”的工作目标,并成功促成撤拍。在多方的共同协作下,天龙山石窟佛首结束了百年的漂泊生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只要是非法盗取的中国文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将坚定不移地进行追索。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所说:“当我们在谈判桌上展示出完备的法律体系、尖端的科技手段和坚定的文化立场时,世界不得不尊重这份文明大国的底气。”

随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民间社会也激发出了助力文物回归的热情。

2020年底,一场备受瞩目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举行,“万园之园”迎来了一件重要的“回家”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园内无数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圆明园十二兽首也在这场浩劫中被掠夺,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海外漂泊生涯。此后,鼠首、牛首、兔首等相继回归。2007年,爱国企业家在得知圆明园马首铜像即将拍卖的消息后,毅然出资抢救这件流失文物,随后决定将马首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结束了马首铜像离散的历史。

跨越山海,让流失文物重回祖国怀抱,文物追索:彰显大国底气与文化自信

图源:央视新闻

截至目前,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大多数已经回归祖国。马首铜像更是成为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中,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重要文物。

文物回归,彰显着中华儿女守护民族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坚定决心,也深深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弦。“回家,不以山海为远”“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人们用一句句温暖的评论,为终归故土的珍宝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在圆明园石柱回归仪式上,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动情地说:“小时候在教科书上看到残破的柱础,总觉得心痛;如今亲眼看到这些石柱,感受到的是民族复兴的温度。”

数据显示,近5年“国宝回家”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超百亿次,90后、00后成为关注主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文物拟人化”创作。这表明文物回归已经升华为一场民众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

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国际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国积极推动流失文物返还相关国际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贡献着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已与27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政府间双边协定,建立了彰显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机制。我国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改革和完善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面对流失文物背景调查艰难、现状复杂,国际法约束力弱、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我国在综合运用外交斡旋、执法合作、协商谈判等方式的同时,积极拓展民事诉讼、民间捐赠等各种手段,形成了政府与民间联动、国内与国际互动的强大合力。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帛书记载了古代神话、数术等众多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的珍视,也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如今可折叠地图、书籍的装订方式也由帛书演变而来。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帛书研究专家李零介绍,帛书是中国学术的重要源头之一,对研究古文字、古文献、学术史、思想史等至关重要。

遗憾的是,子弹库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非法盗掘,自1946年流转美国,迄今已近80年。

2024年6月20日,国家文物局在山东青岛举办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接收了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移交的子弹库帛书在美国流转的物证。这些物证包括曾经用于盛装帛书的盒盖,带有福格博物馆借存标签等信息,能够证明帛书自1946年9月16日起已借存于福格博物馆,是帛书在美国流转证据链的关键一环。我国通过全面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为其回归创造条件。

文物追索已从简单的索要升级为科技、外交、法律的多维博弈。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所言:“今天的文物追索,展现的是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与现代大国的治理智慧。”

协和万邦,四海归心。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从马家窑先民捏塑陶土时的虔诚,到今天科学家用纳米技术修复文物的专注;从敦煌藏经洞文书的飘零命运,到《永乐大典》数字化回归工程,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载体,终将在祖国拼合成文化版图,见证一个古老民族在文化自信中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展示了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果,讲述了天龙山石窟佛首、圆明园马首铜像等文物回归故事,体现了政府、民间等各方的努力。同时提到我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为文物回归创造条件。文物回归不仅彰显民族决心,更见证着中华民族在文化自信中走向复兴。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815.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