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清明时节展开,讲述了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的清明节特别策划“见字如面——写给远行人的一封信”。着重介绍了97岁抗美援朝老兵李继申寻找战友的故事,以及他写给已故战友们信中的深情话语,展现了老兵对战友们深深的思念之情。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悄悄离开我们的人。人生常常如此,当我们满心欢喜地约定好下次再见时,却往往无法得偿所愿。而或许正是这份遗憾,让我们将那些离去的人牢牢地铭记在心底。
潮新闻·钱江晚报再次精心推出清明节特别策划“见字如面——写给远行人的一封信”,把浓浓的思念化作了一份真挚的情感。第一封信由潮新闻记者代笔,这是一位寻找战友的97岁抗美援朝老兵,写给已故战友们的深情信件。
一个月前,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公益寻人寻亲“益起回家”项目部负责人吕加昌联系了潮新闻“记者帮”。原来,山东临沂一位9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继申老人,正在苦苦寻找他的战友。老人心中一直怀着强烈的渴望,想要得知昔日那些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消息。
此前,李继申老人一直在关注关于寻找战友的相关消息。(齐鲁壹点记者李静/摄)
潮新闻记者帮·全国联动帮迅速发起全国联动,全力为李继申寻找战友。将近一个月过去了,已经有多位战友有了消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老兵们大多已经去世,仅有福建的林秋铿和青岛的杨秀仁仍然健在。
李继申老人感慨地说:“虽然他们已经先我而去,但我与他们的回忆还深深地留在我脑海里。”
写给我的亲密战友们:
前两天我做梦了,梦到我们一起坐着火车前往朝鲜前线的情景。在梦里,你们又变回了年轻时的模样,穿着军装的你们,英姿飒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一个多月前,儿子李华跟我说,找你们的事儿大概有希望了,有很多志愿者、报社记者都在帮忙联系,应该能够找到你们中间的几个人。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最想念的还是年轻时有过交情的人。
我真的很想念你们,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仗。离别时,我们说好这辈子不能忘了彼此,有缘还要再相见。这些年,我心里一直惦念着你们,我想你们也会想念我吧。
15年前,儿子就在网上开始帮我找你们,但这真的太难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曾经留给我的地址都已经面目全非,根本找不到了。你们送我的照片我还一直珍藏着,可你们都变了模样,找起来也非常困难。
现在在大家的帮助下,包定显、陈同君、亓玉明、陶继祥、高鸿信……这些魂牵梦绕了我几十年的名字,一个个再次被提起,我真的很激动。但你们一个个都先我而去了,就连那时候通信班里最小的兵罗德全也在去年过世了。挺遗憾的,要是能够早点找到你们,我们还能说上几句话。
好在林秋铿和杨秀仁还健在,他们也都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儿子安排我跟杨秀仁视频见面了,隔着几百公里,我们终于在几十年后再次见面了。现在的时代真好,人与人可以用个手机就能打电话,还能面对面交流。我们都是通信兵,那个年代电话线被炸断后,我们为了接通电话,甚至要手拉手来做“人肉”电话线。
我跟杨秀仁说,这些年我一直找你们。他也说,心里总惦记着大家。
虽然你们不少人都离开了,但你们的孩子、子孙们都跟我通话了,也告诉我了你们生前的一些事。
陶排长(陶继祥),你可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你大儿子告诉我,后来你在山东工作过很多年,也总说你有个老战友在临沂,要是我们能早点相遇就好了,还能一起喝酒叙旧。
高鸿信啊,听说你有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真是子孙满堂,挺好!
其实,我想找大家的想法也蛮简单的,就是想知道你们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子嗣?
这一次,能够知道关于你们的消息,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我们都是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人,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一次,大伙儿帮我找你们的过程中,我又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潮新闻记者帮·全国联动帮的记者们,用时下的新科技,让你们的照片都动起来了。照片里,你们笑了,还跟我挥挥手打招呼,这不就是你们年轻时的样子嘛。
看着年轻记者发来的视频,我看得入神啊,就像回到了我们一起战斗的岁月。不过,背着儿子的时候,我悄悄抹了眼泪。因为我真的太想你们了。
我想,你们肯定还会到我的梦里来,等再梦见你们的时候,我好好地跟你们唠唠。
你们的亲密战友:李继申
本文通过讲述97岁抗美援朝老兵李继申寻找战友并写信表达思念的故事,展现了老兵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这种跨越生死的思念更加令人动容。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让老兵在寻找战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以及人们对老兵情感的重视和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