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蛮话方言:数字化与校园教学成新希望

本文聚焦于被称为“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浙江温州苍南和龙港的蛮话。介绍了蛮话面临的代际传承断层风险,学者对蛮话性质的多元争论,以及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的传承保护新路径,如数字化手段、进课本等。

抢救蛮话方言:数字化与校园教学成新希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对于中国人而言,方言承载着特殊的情感纽带,它是故乡的声音,是记忆的符号。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和龙港市,有一种独特的方言——蛮话,它被赋予了“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这一称号,同时也是瓯越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宛如一颗璀璨的“语言明珠”。然而,这颗明珠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代际传承断层的风险如乌云般笼罩着它。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使用蛮话的人数约为40万。但在蛮话方言区,情况却不容乐观。完全掌握蛮话方言的90后仅约18%,而在200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中,听不懂蛮话方言的人口达到了14%。这组数据清晰地反映出蛮话传承的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传承与保护蛮话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呢?在3月22日于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蛮话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语言学、文化学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共同追溯这一方言的来源与演变历程,同时积极探寻传音守脉的新路径。

多元的蛮话让学者争论不休

蛮话主要分布在浙江省苍南县的沿海平原地区,也就是俗称的“江南垟”,它也被叫做“苍南蛮话”。由于苍南县旧属平阳,所以最初它被称为“平阳蛮话”。在口语里,蛮话就是“土话”的意思,在历史上,它曾通行于浙南闽东一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陶寰早在2005年夏天就首次接触到了蛮话。当时,他心中充满了好奇:一个偏居海隅的小方言,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论?为何会吸引这么多方言学家的关注?它对于方言研究究竟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带着这些疑问,陶寰带着复旦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到了苍南进行田野调查。此后,他还主编了《蛮话词典》一书。随着与蛮话的接触日益深入,陶寰愈发沉迷于这一方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

抢救蛮话方言:数字化与校园教学成新希望

蛮话的性质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诸多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蛮话属于吴语,他们的理由是蛮话塞音三分,这与温州话的特点一致;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蛮话是闽东方言,因为蛮话中有很多常用词都与闽东话相同。

根据陶寰的研究,吴闽语的成分在蛮话中各占一半。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仔细分析会发现,蛮话跟吴语相同的成分多属于共时音系层面,这是温州话影响的结果;而跟闽语相同的成分多是早期成分的遗留,是它的本来面貌。”因此,陶寰认为蛮话方言可视为一种吴闽混合语。简单来说,蛮话就像是“父亲是闽东语,母亲是温州话”。

陶寰认为,蛮话研究保护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具有融合性。蛮话地区的文化融合了浙闽两地的各种要素。例如,在蛮话地区的民间信仰中,既有妈祖(林默娘)、陈十四娘娘(陈靖姑)、白马爷(闽越王之子,水神)这样的福建籍神道,又有杨老爷(杨精义)这样的温州籍神道。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教授表示:“保护蛮话,传承文化,既是对地方方言生态的保护,也是对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一种保护。”他指出,蛮话已成为一种濒消型方言。“我的母语就是蛮话,但到了我的孩子辈,他们能够听懂、会说的人数已经寥寥无几。”因此,加大蛮话方言保护、传承力度迫在眉睫。

进课本、建语库,蛮话传承要有新形式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赵日新感慨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容器,是地方文化的培养液、也是营养液,是文化生态资源。”他强调,一门方言的消亡将意味着人类会失去不可复得的语言样品,失去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以及一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在他看来,抢救方言和文化,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当前,应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蛮话的活化保存。比如,可以建立多模态的动态蛮话语料研究库,让蛮话“进校园”,在高校培养方言研究人才等。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与会专家的赞同。

事实上,在浙江,已有部分学校开始行动起来。通过开发《蛮话方言教学课本》的形式,让蛮话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浙江省龙港市姜立夫小学教师吴萍萍介绍,调查显示,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对学校开设蛮话相关课程,绝大多数都持支持态度,其中学生作为课程的主要学习者,支持度更是达到了88.6%。

文汇报记者了解到,蛮话作为口耳相传的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如童谣、俗语、民间故事等,其中蛮话童话的数量和种类最多。“从教学来看,在方言教学课本中,蛮话童谣最受学生的欢迎。”吴萍萍介绍,目前学校已将王斌的 《蛮话童谣》,杨勇主编的《蛮话方言史》中的童谣章节等搬进课本,并且通过数字化手段制作为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蛮话的热情。

抢救蛮话方言:数字化与校园教学成新希望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郑土有认为:“情感认同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至关重要,语言传承需要语境。学生不仅仅要在学校学习方言,还应该在课余时间用蛮话交流。”他指出,方言在年轻一代中的断层现象,也给方言保护传承工作带来了启发。比如,应更多结合青年口味、青年眼光,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蛮话文化。李康化也建议,可通过拍摄蛮话方言微短剧、录制推广朗朗上口的方言歌曲等形式打动年轻一代。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蛮话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本文围绕蛮话方言展开,先阐述了蛮话面临的代际传承危机,接着介绍了学者对蛮话性质的不同观点,认为其是吴闽混合语且具有融合性文化。最后提出了通过数字化手段、进校园等新形式来传承保护蛮话方言的建议。蛮话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保护对于地方文化生态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034.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