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梁思成先生与大同的缘分展开,详细讲述了他的建筑求学经历、在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的过程,以及后来发现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的故事,还提及他在战争岁月的坚持和“梁陈方案”对大同城市建设的影响,展现了梁思成先生的爱国情怀与求真精神。

本期,我们将继续深入推出大同市博物馆系列专题:

文物短史记 那时风云,那些人

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山西晚报2025年3月21日报道版面

时光回溯到1933年,在山西大同的土地上,迎来了一群与众不同的旅行者。他们登上高楼,却无暇欣赏窗外的美景;踏入庙宇,也无心向仙佛祈愿。相反,他们在楼台梁架之间匆匆穿梭,脸上时而流露出惋惜的神情,时而又带着庆幸的喜悦,时而发出惊叹的声音,时而陷入沉思的状态。

很显然,他们并非普通的游客。原来,他们是以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为首的中国营造学社古建筑调查组。而正是这一次的相遇,为梁思成先生与大同结下了跨越百年的深厚缘分。

01 中西合璧筑大匠

1901年,梁思成先生出生在日本。他的父亲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幼年的梁思成接受了系统而良好的传统教育,但他又不拘泥于旧学的束缚,拥有了一定的国际视野。

1924年,梁思成先生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在求学期间,他对建筑史领域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此时,父亲寄赠给他的《营造法式》一书,更是如同指路明灯,坚定了他探索中国建筑史的志向。然而,这本书虽然记录了北宋时期建筑的营造方法,但其中使用了大量宋代建筑学术语,内容艰深晦涩。梁思成先生很难将书中的内容与他所学的西方建筑知识相对应起来。于是,他逐渐意识到,要想破译这部“天书”,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直观、全面的了解。

1930年,梁思成先生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于次年起担任法式部主任,正式开启了他对中国建筑史的探索之旅。他从明清建筑入手,仔细研读了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还虚心地向参与过故宫修缮的工匠们请教。之后,他亲自实地测绘故宫等现存建筑,将实地测量的结果与文献记载进行反复比较。最终,他成功掌握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建造方法。这次经历,对梁思成先生后来的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善化寺普贤阁测绘

02 雁北流火访辽金

当营造学社一行五人来到大同时,正值农历七月过半,暑气渐渐消退,一场迷蒙的秋雨更增添了一丝凉意。他们简单地安顿好行李后,便迫不及待地直奔城内的华严寺与善化寺,进行初步的考察。这两处辽金寺庙闻名海内外,是此次大同古建筑调查的重点目标。

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1933年梁思成拍摄的应县木塔塔刹照片。

其实,早在营造学社抵达大同之前,日本学者就曾对这里进行过考察,相关资料也曾被广泛引用。但梁、刘两位建筑学家并没有盲目跟从日本学者的意见,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他们详细地讨论了古建筑材栔、斗拱、梁架、屋顶等方面的异同和渊源。结合《营造法式》等传统文献和既往调查资料,他们深入探讨了宋代、辽代、金代建筑的区别,以充足的证据和严谨的论断,修正了日本学者对古建筑的年代判断。

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梁思成考察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03 初见唐构逢世变

大同调查结束后,梁思成先生的考察足迹从北平周边进一步向外扩展,获得的建筑史资料也越来越丰富。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一直没有找到唐代木构建筑。早在1932年,梁思成先生发表的第一篇建筑史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就足以看出他对这个问题关注已久。

正所谓“念念不忘,终有回响”。1937年6月,梁思成先生一行四人从北平出发,先抵达太原,然后一路向北来到五台山地区。他们没有进入台怀核心地段,而是沿着崎岖的道路走进了深山之中。最终,他们在豆村找到了他曾在敦煌壁画里看到过的佛光寺,这也确凿地证明了国内殿宇尚有唐构。多年的愿望一朝实现,梁思成先生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他们深知此次远来不易,于是谨慎而周详地对这里进行了测绘与记录。

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梁思成手稿(佛光寺东大殿)

随后,随着平津形势的不断恶化,梁思成一家被迫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在最终抵达祖国西南的荒僻村庄后,贫病交加的梁思成先生仍然心系那些调查过的古建筑。在回顾发现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经历时,他写下了“当时访胜所经,均来日敌寇所践大好河山,今已不堪回首”的悲伤词句。这种牵挂逐渐凝聚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熬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重访我们旧日的足迹,看看日军的炮火毁掉了多少无可替代的珍宝”。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即使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战争岁月里,梁思成先生依然笔耕不辍,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同时,他开始考虑国家面临的战后重建等问题,研究兴趣也扩展到了城市规划领域,这也为后来的“梁陈方案”埋下了伏笔。

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梁思成、陈占祥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史称“梁陈方案”) 1950年 复制

到了21世纪初,大同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人居环境差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在探索发展新路的过程中,“梁陈方案”走进了大同人的视野。基于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并重的建设思路,大同开始对古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修复,并且在御河东岸修建起了现代化的御东新区。这种做法有效地缓解了古城的人地矛盾,改善了居民与文物争土地的现象。短短数年间,大同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煤炭为核心的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文旅产业也日益兴旺。

为了感谢梁思成先生对大同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如今在大同古城东门外,专门设立了一座梁思成纪念馆。梁思成先生与大同的故事,蕴含着这位建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求真精神,就如同一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其中的某些部件或许早已修缮甚至替换,但它的结构却历久弥新,值得后来者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究、去思索。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功勋卓著,敬意永存。

大同与梁思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建筑邂逅与城市蝶变,从大同出发,探寻梁思成的建筑人生与爱国情怀

梁思成纪念馆内景

本文围绕梁思成先生与大同的缘分展开,讲述了他的建筑求学与研究经历,在大同的古建筑调查成果,发现佛光寺的经过,以及战争时期的坚持和“梁陈方案”对大同城市建设的积极影响,展现了梁思成先生爱国、求真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具有持久的价值,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739.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