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商李兆基离世,同时近期李嘉诚因资产出售事件引发媒体热议。通过回顾李兆基和李嘉诚的成长经历、商业发展历程,分析他们的成功与国家时代背景的关系,进而探讨港商应有的家国情怀。
在商业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令人深思:没有祖国的商人,就如同没有父母庇佑而被人欺凌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
3月17日黄昏,恒基地产网站发布消息,李兆基在家人陪伴下安详与世长辞,享年97岁。
李兆基 图:资料
而在这几天,与李兆基同样出生于1928年的另一位香港富商李嘉诚,又一次成为了媒体热议的焦点。从他们二人的身上,我们能窥探到许多关于家与国的故事。
少年读书与商海启蒙
李兆基出生于1928年2月,李嘉诚出生于同年的7月。他们都生逢乱世,那是中国最为积贫积弱的年代。然而,日后他们都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人物。回首过往,这或许与他们年少时读过的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李兆基为例,10岁时,父亲为他安排了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做老师。这相当于在小学阶段就为他请了大学老师做家教。有一次,梁教授给李兆基讲解《礼记》中的一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少年李兆基不仅能够背诵出来,还结合自家金铺生意打比方说道:“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能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至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
要知道,那时10岁的李兆基已经在自家金店学习生意达4年之久。若只是单纯读书,是很难悟出这些道理的。
李嘉诚早年照片
李嘉诚的情况与李兆基有所不同。他并非没读过书就去香港卖塑料花。虽然出生时,广东潮汕的李嘉诚家似乎没有顺德大良的李兆基家富裕,但李嘉诚四岁多就有机会在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不过,他前往香港发展时,不得不辍学谋生。
在那个文盲比例相当高的年代,像李兆基、李嘉诚这样能够读过一点书,就有机会在商海里拼搏。哪怕如李嘉诚早年做跑街先生,最终也寻觅到了发展的机会。
时代机遇与商业发展
在海叔看来,李兆基和李嘉诚能在香港发展起来,公司做大做强,与他们逢着历史的大机缘有很大关系。
李嘉诚1939年年仅11岁就随家人到香港,李兆基则是1948年到香港。两人开创生意大约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英国为了不失去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迅速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西方大国中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而新中国并不急于立即让香港回归。
当年香港充满的机会,很多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与国际情况而产生的。那时,香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一个枢纽,绝大多数中国与西方的商贸往来,都通过香港进行或转换。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批香港富豪。
如今回首,改革开放后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主要针对内地,但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恰恰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际的一部分港人。当然,这不是说当时所有港人都成了有钱人,只是经商者成为富人的概率大些,风险相对小些。
对于香港地区的一些白领、专业人士来说,他们的奋斗史以及在改革开放后到内地发展所获得的红利也相当可观。而且,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并非指人人都要发大财,而是哪怕在街头捡拾纸盒,只要靠自己的力量奋斗谋生,就无可非议。
从个人成就方面,李兆基发明的“分层卖楼”“十年分期”等楼盘操盘办法,深深影响了日后的香港和内地楼市。虽然如今对这些做法存在争议,但能在较长时期运行,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说,期房售楼等在当时有它的时代合理性。
展望未来,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新一代的商人,或者李兆基、李嘉诚等香港富商家的下一代,能否如前辈一般发明符合时代潮流的商业模式呢?
商业抉择与家国情怀
相较于李兆基的离世,最近李嘉诚又成为媒体热议的对象。香港大公报五问李嘉诚,并指出“交易非普通商业行为。面对如此大事大义大节,有关企业当三思,应好好想想有关问题的性质和要害是什么,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场、站在哪一边 ”。
这是针对此前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则公告。公告称,“与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拟向该财团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 80% 的资产,转让其持有和运营的分布于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及配套物流网络,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
众所周知,自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扬言要让加拿大变为美国的一个州、吞并格陵兰岛、再次控制巴拿马运河。
中共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网站转发大公报文章截屏
大公报评论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正可谓风高浪急。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竭力遏制打压中国发展”。
海叔认为,李嘉诚这一代港商,在新中国成立后赢得自身发展红利的时光里,抓住了历史的大机遇和国家发展的大机遇。改革开放后,他们也曾造福桑梓,比如捐资给学校、办学,在自然灾害期间捐资赈灾。即便投资内地是其盈利模式,但终究实现了国家与公司双赢。
然而,此后他的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在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李嘉诚以“一个香港市民”的名义在不同的香港报纸发不同的广告,这体现了他商人投机的一面。
李嘉诚 图:资料
如今,有人还在提“商人无祖国”的奇谈怪论,而提到英美当年又唱“炮舰外交,仗剑经商”。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3月17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也许香港被外国管治太久了,有些香港商人误信‘商人无祖国’,以为一切‘在商言商’”。他还写道,“没有祖国的商人只会沦为没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
尽管李嘉诚已到望百岁之年,但祖国始终希望他能认识到错误,尽快改正。
本文通过讲述李兆基和李嘉诚两位香港富商的成长、商业发展历程,揭示了他们的成功与国家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同时,针对李嘉诚近期的商业决策引发的争议,强调了商人应有的家国情怀。在时代的浪潮中,商人不能只追求商业利益,更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牢记祖国是他们坚实的后盾。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