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广州地区首个航空医疗救援基地签约暨启动仪式展开,介绍了该基地的运营模式和作用,提及钟南山等相关人员对航空医疗救护的期望,还阐述了广州在医疗应急处置方面的现状以及发展低空经济与航空医疗的关联。
3月2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仪式——广州地区首个航空医疗救援基地签约暨启动仪式。
与以往偶尔开展的航空医疗转运不同,这个新启用的基地有着独特的运营模式。它将实行医疗机队常驻医院运营,这一举措在诸多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它能够快速进行伤员转运,将伤员及时送往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还可以实现医疗力量的紧急投送,为救援现场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在重大活动中,它能承担起医疗保障的重任;对于急危重症患者,也能迅速将其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通过这些方式,该基地能够为伤员救治赢得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达了他对航空医疗救护的期望。他指出,尽管如今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许多本该能够得到抢救的患者,因为时间的耗费而失去了生命。他希望航空医疗救护能够从广州开始,逐步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低空经济圈,提高黄金抢救期的效率,让更多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护。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陈斌介绍说:“发展航空医疗救援,对于进一步提升医疗应急处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截至目前,广州在医疗应急救援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共有17家三级医院建设有19处医疗机构直升机起降点,9家医疗机构和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纳入国家航空医疗救护的试点单位,并且还开通了20条医疗卫生场景低空无人机物资运输航线。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主任罗红彬介绍,广州目前在地面交通救援方面已经较为先进和成熟,拥有179个救护车组、600多辆标准型救护车。而建立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将进一步推动广州空地一体化的医疗救援体系的发展。这意味着广州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辐射到大湾区更多的地方。此前,广州已经有过多个使用直升机进行医疗转运的成功案例。未来,广州将在建立标准、扩大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运行机制、拓宽保障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让低空飞行器更广泛地在医疗卫生领域“飞起来”,让低空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钟南山:低空经济和航空医疗可以互补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高度重视发展低空经济。先后成立了低空经济工作专班,召开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还出台了《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等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低空飞行器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着力为低空经济贡献“卫健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举措。
航空医疗救援既是低空经济的重要产业分支,也是现代化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钟南山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的存活率已经大大提高。然而,仍然有很多本该得到抢救的患者因为时间耗费而失去生命。所以,在发展低空经济的同时推进航空医疗的建设,能够推动医疗快速响应和全链条救治,帮助医护人员提高黄金救援时间内的抢救效率。他再次强调,希望航空医疗救护可以从广州开始,覆盖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低空经济圈”,使得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护。
广州地区首个航空医疗救援基地签约暨启动仪式,介绍了基地运营模式及作用,还提及广州在医疗应急处置方面的现有成果。钟南山等相关人员表达了对航空医疗救护覆盖大湾区的期望,强调了发展低空经济与航空医疗的互补性和重要性,旨在推动广州及大湾区医疗救援体系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及时的医疗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