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后池村,介绍了其在党建引领下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通过多种举措推动乡村从“一时美”到“时时美”、从“一村美”到“村村美”、从“一村强”到“村村强”的实践经验。
在乡村发展的征程中,如何推动实现乡村从“一时美”到“时时美”,从“一村美”到“村村美”,从“一村强”到“村村强”,这是摆在众多乡村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乡村环境“绿”的发展命题,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靖海镇强化党建引领,致力于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切实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其中,后池村作为试点村,积极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全力推动靖海全域变得更美更宜居。
垃圾有去处,勾画乡村崭新风貌
走进靖海镇后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合理规划的垃圾投放点。村里对垃圾收集规划了定时定点的路线,还配备了专门的垃圾清运车辆与人员。在这样的有序管理下,村民们逐渐养成了在规定时间、地点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村民们纷纷感慨:“村子变得干净、整洁、安全、有序。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了。”“让垃圾去该去的地方,乡村风貌也会焕然一新。”
近来,靖海镇以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全力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同时,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人居环境整治主题宣传活动,并利用广播、宣传栏、村民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持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与“垃圾不落地”理念。通过这些举措,村民的环保意识显著提升,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幅减少,全镇的乡村风貌得到了显著提升。
党群携手,凝聚强大整治合力
时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有序开展每周一次的环境整治义务劳动。他们积极清理辖区内主干道、巷道的卫生死角,铲除乱贴的小广告,让村庄变得干净整洁。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镇村两级干部主动担当、实干笃行,逐步形成了党群同心同力的良好局面。今年来,后池村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10场次,动员志愿者100多人次,其中群众自发参与率达到20%。
网格管理,提升环境整治效能
后池村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为1098人,常住人口108户519人。为确保整治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后池村依据村庄布局与人口分布,以巷道为界,将村子划分为五个片区。由村党组织书记任网格长全面负责,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村“两委”干部、治调主任担任片区负责人,杜绝责任模糊地带,实现精准治理、定人定责。
每位网格员在每日上下班的途中,都会对责任网格内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进行巡查。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同步到微信群,做到立行立改。在灵活的“四巡”网格监管下,后池村整治工作的精细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以常态化、长效化推进。
门前三包,夯实村庄整洁根基
后池村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与村民签订责任书,明确村民负责自家门前的卫生清扫、绿化维护和秩序管理。在此基础上,后池村借助微信app搭建线上沟通平台,通过定期推送“门前三包”知识要点、优秀案例,提升村民的知晓度与参与积极性。同时,鼓励村民反馈垃圾清运不及时、设施损坏需维修等问题,做到早反馈、早落实、早解决。
全民支持,保障保洁经费落地
在卫生费收缴工作中,后池村实行“透明化”收费机制,按每户100元一年的标准收取卫生费,并将收支明细每月公示,让村民代表全程监督。此外,还推行“人性化”收费机制,免除村内低保户、五保户的卫生费用。“透明化”与“人性化”双管齐下,赢得了村民的高度认可与支持,全年卫生费收缴率实现100%,并形成“缴费—监督—提升”的良性循环,推动后池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阳春三月,党员先锋植树添绿
为抢抓春季植树的有利时机,后池村积极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村里环湖打造樱花景观路1条,种植紫藤、蓝花楹、樱花等共367株,动员志愿者20多人次,累计投入资金13万元左右。其中,揭阳市总工会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镇村自筹资金3万元,为“百千万工程”充“植”赋能。
通过“垃圾不落地”“党群合力”“网格赋能”“责任到户”“资金保障”“植树添绿”等多维发力,后池村亮出党建引领“红”姿态,注入乡村环境“绿”动能,逐步构建起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实现了村庄环境新“颜值”与群众生活品质的跨越式提升。
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后池村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垃圾治理、党群合作、网格管理、门前三包、经费保障和植树添绿等多方面举措,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迈向“时时美”,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升了村庄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