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新一轮《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并阐述了近三年来沪市上市公司在可投性、市场结构等方面取得的显著变化,最后提及上交所下一步将落实计划,扩大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3月21日传出一则重要消息,近日其已制定完成新一轮《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在过去的近三年时间里,沪市上市公司呈现出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积极变化。
从资金层面来看,上市公司的可投性显著提高,就像一块极具吸引力的磁石,吸引着长期资金加速涌入市场。机构投资者持仓市值从34.3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一路攀升至39.3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7%。这一数据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出市场对沪市上市公司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在上市公司市场结构方面,更是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转变。过去三年间,沪市制造业公司数量从1237家增长到了1469家,市场占比提升了2%。这表明制造业在沪市的地位愈发稳固,发展态势良好。科技类公司也不甘示弱,数量由483家增长至651家,市场占比增长了5%,显示出科技行业在沪市的蓬勃发展之势。民营公司同样表现出色,数量从1231家增加到1480家,市场占比增长了3%。各行业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公司估值中位数从14.97倍提升至18.78倍,这充分体现了这些优质公司的价值在不断提升。
再看看上市公司的可投性。近三年来,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高达5.2万亿元,占同期IPO(首次公开募股)和再融资募资总额的171%。有近150家公司连续三年股息率超过3%,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回报。此外,指数化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沪市股票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实现了对重要宽基指数和中证一级行业的全覆盖,规模已经突破2万亿元。科创板ETF产品达到了66只,其中科创50ETF规模接近1800亿元。
上交所方面明确表示,下一步将切实落实好《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安排,与市场各方携手共进、同题共答。力争在未来再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在沪市进一步扩大那些能够主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经营业绩长期向好、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能够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群体,以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本文围绕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展开,介绍了近三年沪市上市公司在可投性、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如机构投资者持仓市值增加、各类型公司数量增长、现金分红可观、指数化投资发展迅速等。上交所后续将落实计划,致力于扩大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推动沪市上市公司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