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在稳就业方面的作用、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破局之策展开。介绍了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就业的巨大贡献,分析了其在稳就业过程中遭遇的诸如品牌与薪酬竞争力不足、人才留存培养难、招聘渠道单一等问题,并从政府、企业、求职者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周晓光
在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中小微企业宛如坚固的基石,是重要的支柱力量。长期以来,它们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这足以彰显国家对中小微企业在就业领域作用的重视。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截至2024年6月份,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300万家。这一庞大的数字占据了企业总数的90%以上,可谓是企业群体中的主力军。它们不仅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税收和GDP,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卓越,技术创新成果占比达70%,俨然成为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
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倾斜,重点引导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针对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小微企业积极行动,通过校企合作、建设见习基地和开展专项招聘等多种方式,为高校毕业生群体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大力鼓励中小微企业聘用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对于聘用退伍军人的企业,政府会按照聘用数量给予税收优惠。而企业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从经济普查数据来看,全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比达到了80%以上,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尽管中小微企业在稳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其一,品牌与薪酬竞争力不足。由于受到市场影响力和资金实力的限制,中小微企业的薪资水平往往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即便企业开出高薪,也很难吸引到优质人才。因为在求职者心中,普遍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大企业,这就导致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长期处于缺人状态,甚至出现了“高薪难觅良才”的尴尬现象。
其二,人才留存与培养压力突出。中小微企业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而且福利体系也不够完善,这加剧了人才的流动性。以技术岗位为例,该类岗位年均流失率较高。企业在新员工培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留存率却很低,形成了“招人—流失—再招人”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其三,招聘渠道单一且效率低下。多数中小微企业依赖内推、线上平台等传统的招聘方式,在海量的招聘信息中,这些企业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招聘周期平均长达3个月,隐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部分企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团队,招聘流程不规范,导致试错成本不断增加。
未来,要破解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与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政府、企业、求职者三方协同发力。
在政府层面,应继续深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扩大稳岗专项贷款及创业担保贷款规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针对养老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等紧缺岗位,实施定向补贴,吸引人才流入。同时,完善技能人才供应链,联合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岗位需求 + 技能培训 + 技能评价 + 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推广“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解决高校专业人才培育滞后的问题,切实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企业层面,要借助政策红利,加速数智化转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平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重构雇主品牌与激励机制,建立差异化薪酬体系,对核心技术岗位提供股权激励,推行“教练式管理”,为员工规划清晰的晋升通道,通过内部技能竞赛选拔骨干,降低技术人才流失率。强化产教融合,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基地,精准匹配岗位需求。
在求职者层面,需要调整就业预期与能力结构,破除“唯大企业论”的观念。主动强化个人技能储备,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提升职业规划能力,适应中小微企业“一专多能”的需求,努力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本文深入阐述了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就业领域的重要地位及贡献,同时剖析了其在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品牌与薪酬竞争力不足、人才留存培养难、招聘渠道单一等挑战。并从政府、企业、求职者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破局之策,强调三方协同合作对于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和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性,以促进中小微企业更好地发挥稳就业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