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冰川展开,介绍了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冰川保护年和世界冰川日,讲述了冰川的前世今生、全球冰川消融风险,还阐述了科学家拯救冰川的方法,包括给冰川“盖被子”等,最后指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是可持续的保护措施。
在2022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特别决议。该决议正式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且从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将被确定为世界冰川日。面对当下冰川加速消融这一严峻的现状,科学家们为此忧心忡忡,纷纷积极投身于拯救冰川的行动之中。其中,有一项十分有趣且引人关注的试验——给冰川“盖被子”。乍一听,这确实让人感觉匪夷所思,不禁让人发问:给冰川“盖被子”真的能够减缓其消融的速度吗?
冰川的前世今生
在动画电影《冰川时代》里,有这样几句有趣的对话。一只动物问道:“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冰川时代?”另一只回答:“因为四周都是冰!”还有一只接着说:“就连说话都冷冰冰的。”电影中那些形象鲜明的角色,像温顺善良的长毛象、凶猛霸气的剑齿虎、爱说爱笑的树懒、呆笨却十分搞笑的渡渡鸟,以及那只为了坚果而纠结一生的小松鼠,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然而,真实的冰川时代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它真的像电影中那样充满了欢乐和温情吗?
实际上,电影毕竟是虚构的故事。真正的冰川时代是十分残酷的,在那个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很多生物都逐渐走向了灭绝,比如巨河狸、泰坦鸟、古巨蜥等。在地球的地质演化历史进程中,不仅发生过海陆的变迁,气候也出现过大幅度的变化。当气候趋向寒冷的时候,南极、北极和高纬度地带,以及中低纬度的高原和山地就会慢慢地被冰盖或冰川所覆盖,这样的地质时期被称为“冰期”。电影中所说的“四周都是冰”,其实就是对冰期最简明的一种解释。
我们的地球曾经经历过多次冰期,其中第四纪大冰期距离现在时间最近,影响也最大。在这次大冰期最寒冷的时候,风雪、冰雹频繁出现,冰川、冰山随处可见。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低3℃至7℃,陆地被广袤的冰川所覆盖,大量的水被“困”在陆地上,导致海平面下降了约130米。后来,随着气温渐渐回升,冰川开始慢慢消融,海平面也逐渐上涨,大约到6000年前海平面才接近现在的位置。
虽然冰川时代正在渐渐远去,但冰川并没有完全消失。直到如今,地球上依然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冰川,并且保存着冰川留下的地质遗迹和独特的地貌景观,它们成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全球冰川消融风险
冰川是地球上极为珍贵的淡水资源。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超过三分之二的地方都被水覆盖着,水体总量约为145亿亿吨。然而,仅有不足3%的陆地淡水可供人类饮用,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以冰川的形式存在。所以,冰川有着“固体水库”的美誉。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代冰川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1、大陆冰川:它的表面呈凸起的盾状,中间厚边缘薄,最厚的地方能够达到几千米,像南极冰盖就是典型的大陆冰川。
2、山岳冰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高山地区,通常面积较小,厚度也较薄,比如我国青藏高原的诸多冰川就属于山岳冰川。
同时,冰川还是塑造地形地貌的重要外力。现代冰川覆盖了世界陆地表面的10.7%。在全球七大洲中,除了大洋洲之外都有冰川存在,而古冰川更是曾经遍布各地。尽管冰川的移动速度慢如蜗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能够极大地改变地表环境,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例如幽深的冰蚀谷,两坡陡峻而脊部尖薄像刀刃或锯齿一样的山脊,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以及冲积平原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也面临着消融的威胁。冰川的消融绝不仅仅意味着自然景观的消失。它们是20亿人的水源保障,是沿海城市免遭淹没的“保险锁”,更是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冰川的白色表面能够将80%的阳光反射回太空。一旦冰川消失,裸露的深色岩石和土壤会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遮住阳光,把冰留住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冰川消融呢?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想方设法减少太阳辐射是最直接的方法。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弗朗兹•约瑟夫冰川,长度仅有短短的12千米,然而它却从源头的海拔3000米降落至终点的240米,巨大的落差使其成为新西兰最陡峭的冰川。它的平均流动速度超过每天0.5米,最快时可达到每天4米。更为奇特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其他冰川都在不断缩小,而弗朗兹•约瑟夫冰川却从1984年开始缓慢增长、加厚。对于弗朗兹•约瑟夫冰川“逆袭”的原因,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南阿尔卑斯山脉降雪量增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附近火山爆发把火山灰喷入大气层中,遮挡住了阳光,削弱了太阳光的照射,从而使冰川融化减少。
受此启发,人们想到了一种“土办法”——给冰川“盖被子”。从2004年开始,每到春末夏初,瑞士的科学家都会将白色的防水油布盖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上,到了初秋时再把油布摘掉。这种油布是用化学纤维制成的,厚度为3至4毫米。将它们盖在冰川上,可以反射阳光,保护冰雪层免受热力和紫外线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将冰雪消融的速度减缓50%。
意大利的科学家也借鉴了这个“土方法”。普雷萨纳冰川是一处著名的滑雪胜地,但近年来冰川急剧融化给当地旅游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于是,科学家提出,给冰川滑雪区铺上巨型胶质防水布,以此来减慢冰川融化的速度。
在我国四川省,距离成都市约260千米的地方有一条达古冰川,它形成至今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从2020年至2024年,我国科学家已经在这里连续开展了5年的试验,为冰川表面覆盖一层隔热反光材料。经过试验发现,“盖被子”的冰川明显比周边未“盖被子”的区域消退速度减缓。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曾经快速消融的达古冰川正在逐渐变成“冰坚强”。
拯救冰川的“头脑风暴”
尽管给冰川“盖被子”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科学家却认为这是一场“无法持续的试验”。一方面,给冰川“盖被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对于那些面积较大、地形复杂的冰川来说,不仅费用高昂,而且操作难度很大,对于格陵兰、南极等巨型冰盖来说就更不现实了;另一方面,给冰川“盖被子”的效果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海拔、强风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被子”很容易被吹走或损坏,对冰川的保护效果会大打折扣。
除了给冰川“盖被子”外,科学家们还想出了许多其他的方法来拯救冰川。例如,有人考虑到海洋性冰川的底部也会因温暖海水的侵蚀而融化,仅仅在冰川表面“盖被子”对此无济于事,于是提出在冰川周围的水下建造“墙壁”,以阻挡温暖的海水对冰川的侵蚀;有人提出在冰川表面进行人工增雪,增加冰川的物质补给,从而减缓冰川消融的速度;还有人进行试验,将大量小玻璃珠(一种硅基物质)撒在冰川之上,帮助冰层增强对太阳光的反射,但这种方法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还没有得到时间的检验。
其实,再多的奇思妙想,也比不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个最简单的答案。通过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间接保护冰川,这才是可持续的保护措施。
本文介绍了联合国对冰川保护的举措,阐述了冰川的历史、现状及消融风险,讲述了拯救冰川的方法如给冰川“盖被子”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最终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是可持续保护冰川的关键措施。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