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雨中曲》展开,介绍了其电影和音乐剧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故事背景和情节,探讨了电影行业从默片到有声电影转变时期明星们的境遇,分析了《雨中曲》未陷入怀旧叙事的特点,还提及观众的感受以及《雨中曲》所映照的当下技术变革热潮和其蕴含的意义。
袁婵
2025年初春,那如梦如幻的音乐剧《雨中曲》在北京艺术中心盛大上演。画面中呈现的便是精彩的剧照,由凌风拍摄。
回溯到1952年,美国好莱坞那部经典的歌舞电影《雨中曲》闪亮登场,自此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不朽的佳作。时光来到1983年,改编自该电影的同名音乐剧在英国伦敦西区进行了首演,并且在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斩获了诸多奖项,声名远扬。还记得2012年6月末的某一天,我满怀期待地坐在伦敦皇宫剧院的第一排,整晚上都沉浸在《雨中曲》那如诗如画、水样般的浪漫氛围之中,仿佛自己也随着旋律翩翩起舞。而到了2025年初春,这部承载着无数美好回忆的音乐剧来到了北京。其中,最让人难以忘怀、深深着迷的,依旧是结尾处那场仿佛要将观众“浸没”其中的大雨,那场景如梦似幻,令人陶醉。
故事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好莱坞正处于从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时代的过渡阶段,而《雨中曲》的故事就巧妙地以此为背景展开。当红的默片演员唐和琳娜的新片即将迎来首映,然而电影公司却临时做出决定,要将这部影片改为有声电影。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原本看似顺利的事情变得波折起来。琳娜那尖利刺耳的嗓音,使得影片的上映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夭折。好在唐的恋人凯西秘密地为琳娜进行配音,才让影片有了一线生机。但嫉妒心极强的琳娜却对凯西进行打压,试图独占荣誉。然而,就在琳娜以为自己能够得逞之时,真相在舞台上意外曝光。凯西那美妙动听的嗓音瞬间赢得了满堂喝彩,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最终,唐与凯西这对有情人也终成眷属,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默片时代的明星们,因为声音不符合观众的期待,或者表演方式无法适应新的呈现形式,很难在有声电影时代继续保持辉煌。他们中的很多人职业生涯遭遇了重创,陷入了困境。就像在1950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日落大道》中,过气女演员诺曼·戴斯蒙整日闭户自赏旧日的风采,还对年轻情人重演自己的经典电影桥段。一些昔日的电影明星围坐在她家中打牌,默片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以本人身份出演。他目光迟滞,手握纸牌说出唯一一句台词:“过。”这句简单的台词,不仅仅是牌场上的一个举动,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双重隐喻,让人不禁感慨万千。1952年,卓别林推出了自传体有声电影《舞台春秋》,试图在有声电影领域争取一席之地。他也借老朋友基顿之口感慨:“没想到我们会沦落至此。”这些话语中,饱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这些几乎与《雨中曲》同时发生的集体反思,其实与当时电视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电视逐渐普及开来,观众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家中观看各种节目。这就导致电影院的观影人数大幅下降,电影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事实上,电影创作者们在《雨中曲》中精心打造了一场色彩斑斓、音乐动听、舞蹈优美的盛宴,其目的正是希望能够吸引观众走出家门,回归影院,让他们在大银幕前亲身感受这部彩色歌舞电影的华丽与壮观。
当新时代带着新技术如破竹之势席卷而来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望旧时光。看着那些旧人曾经光彩照人,如今却渐渐隐于尘烟,心中难免会生出许多感慨。然而,《雨中曲》并没有陷入怀旧叙事的套路之中。剧中的琳娜是一个典型的脸谱化人物,她骄傲自大、自私自利,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知道一味地追逐利益。这样的人,即便不被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所淘汰,也终究会被社会规则所抛弃。而热爱莎士比亚的凯西,原本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伴舞演员。但在有声电影时代,她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功走出了困境,获得了新的机会,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著名影星唐才华横溢,曾经埋没于模式化生产的默片之中。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凭借歌舞剧成功突围,充分展现了优秀演员的魅力。在剧中,凯西真诚、真实,唐潇洒、仗义,他们的搭档科斯莫忠诚、大度。他们一路同行,甘苦与共。在霏霏细雨中,在观众的掌声与欢笑中,他们给予了身处时代更迭中的彼此以宽慰与勇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重大的转变时刻乘风破浪,成为像唐和凯西那样的新舞台主角。不过,坐在台下欣赏演员们的歌唱、舞蹈,见证角色在困境中突破、创造,并为之感动,似乎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这一次的《雨中曲》考虑到北京初春的寒冷,并没有肆意地将水泼向舞台之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用手和脸庞去感知舞台的冷暖与干湿,也不影响我们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当唐在摄影棚为凯西建造视觉幻景时,我们仿佛也能和他们一起想象“美丽的夕阳、远山飘来的薄雾、花园的彩光”,直至“月光的照耀”。我们会为世界之柔美、爱情之悠婉而感动不已。在这个不断被技术推动着进入更为创新高效世界的时代,我们依然拥有原初的温柔与感动。我们存在于变动之中,与时代共振,不一定要成为弄潮儿,也不必担心被时代抛弃。
《雨中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当下世界的技术变革热潮,从人工智能到量子科技,无一不体现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著名的好莱坞山小小一方,微悬于舞台之上,它既暗示着《雨中曲》从歌舞电影到经典音乐剧,从好莱坞到伦敦西区、又抵达北京的漫漫旅途;也重现着电影创作者在行业转型时期那些温暖、乐观、充满灵光妙意的描绘。它表达出对变革者的敬意,对探索的尊重,对未来的想象。在《雨中曲》中,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温柔的慰藉,更是能够照见未来,内蕴着无尽的可能。在这场下了70多年的雨中,我们见证了经典的永恒流转,也感受并思考着属于自己的光影流转。
本文围绕音乐剧《雨中曲》,从其发展历程、故事背景、相关时代反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电影行业从默片到有声电影转变中明星们的不同境遇,《雨中曲》积极的叙事态度以及带给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指出《雨中曲》映照当下技术变革热潮,强调艺术的慰藉作用和经典的永恒流转,鼓励人们在时代变动中感受美好、积极面对。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