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百院争议看传统戏曲在流量时代的生存危机

本文聚焦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近期的一系列风波,包括剧目宣发、二创视频下架、演出撤换等问题,深入探讨了传统戏曲在流量时代面临的艺术与市场平衡难题,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的文化舞台上,凭借创新剧目《新龙门客栈》以及陈丽君、李云霄等一众青年演员成功“破圈”的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以下简称“浙百院”),近日却陷入了不断的风波之中。从越剧《我的大观园》演出现场海报番位(剧中角色主次)引发争议,到二创视频被下架,再到《苏东坡》赴港演出遭临时撤换,围绕着剧目宣发、院团管理、艺术与市场平衡等诸多问题的争议,愈演愈烈。在传统文化与流量时代邂逅的当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拥抱市场与坚守艺术、迎合流量与维系传统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呢?

从浙百院争议看传统戏曲在流量时代的生存危机

这是《我的大观园》的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前不久,众多网友纷纷反馈,多条由陈丽君主演的越剧《我的大观园》的二创短视频,因受到院方投诉而被下架,其中不乏点赞量高达百万的热门作品。针对这一情况,浙百院官方微信于3月31日凌晨紧急发布声明,表示从未制止相关二创短视频在网络平台的宣传。那些广泛流传的投诉截图,实际上是该院此前对10分钟以上长视频的盗摄侵权行为进行投诉的结果,并非针对短视频的投诉意见。

从浙百院争议看传统戏曲在流量时代的生存危机

此图片来源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官方微信。实际上,此前浙百院在《我的大观园》等剧目宣发上的一系列“不作为”举措,就多次引发了观众的不满。比如开票时间临时通知,让观众措手不及;演员立牌尺寸大小不一,显得缺乏专业规划;官方海报淡化主演陈丽君的名字,未能充分突出主演的重要性;过分依赖主演及粉丝自发宣传,而院方自身的主动宣传力度不足。这种被动的宣发姿态,与《新龙门客栈》早期通过短视频营销主动吸引年轻观众的积极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矛盾的背后,深刻反映出一些传统院团在流量时代面临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院团希望借助青年演员的明星效应来打开市场,吸引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依赖演员个人IP会削弱院团自身的品牌价值。这也印证了两年前《新龙门客栈》刚出圈时,其制作人茅威涛的担忧:“我们不知如何利用《新龙门客栈》的流量,暴露出整体运营理念的滞后。”由于缺乏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宣发运营团队,院团难以将流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流量红利下的“水土不服”,还体现在艺术创作、院团管理等其他层面。像《新龙门客栈》《钱塘里》等作品,通过环境式剧场、现实主义叙事等创新形式赢得了市场的关注,但“形式大于内容”的批评也始终如影随形。老浙百的明星演员频繁“借调”至浙越(老浙江越剧院)排演新戏,院方期待通过“以强带弱”的方式提升整体水平,但这种“拉郎配”式的安排,观众并不认可,反而稀释了浙百原有的艺术特色,引发了大家的疑问:“新在哪里?融的是啥?”3月中旬,浙百院突然宣布取消新编戏《苏东坡》的香港首演,原因是和其他剧目打磨排练的档期产生了冲突,此举让观众直指“究其根源恐怕跟两团合并有关”。

当年轻观众举着“为传统文化打call”的灯牌涌入剧场时,传统戏曲似乎迎来了最好的时代。陈丽君、李云霄等演员的“出圈”,确实让越剧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数十亿的播放量,甚至带动了戏曲专业报考人数的激增。然而,对于流量加持下的这种繁荣景象,有些专家也呼吁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当戏曲的“破圈”依赖碎片化传播,当观众的掌声更多地献给演员的颜值而非唱腔身段时,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该如何得以存续?当剧场从审美空间退化为追星现场,黄牛票泛滥等问题将艺术消费异化为粉圈狂欢时,传统文化在收获关注度的同时,是否也在付出消解艺术本体的代价呢?

诚然,《新龙门客栈》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亲近,继而喜爱上了越剧艺术,以及更多的传统戏剧、传统文化。但“君霄”出圈了,越剧乃至戏曲就真的火了吗?越剧行业的整体生态,乃至传统戏曲、国有院团的生存状态,因此而得到改变了吗?面对社会各界的这一疑问,茅威涛在3月31日深夜发表的文章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事求是说,并没有。”

在茅威涛看来,出圈之后如何重新构建观演之间的话语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恰恰戳到了传统院团的痛点。“由于种种不可言明的原因,我们在面对新观众群体时,管理运营理念滞后,过度消耗,缺乏对创作和演员的适时规划。更缺乏对应新观众群现象的经验,没有在管理上及时出台科学措施,甚而出现院团、演员,乃至创作本身逐渐被流量裹挟的现象。”

流量时代的戏曲创新,绝不应是“穿着现代衣服演绎农耕审美”的简单拼贴,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也不是简单的“网红化”。它需要真正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需求,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流量的潮水终会退去,唯有坚守艺术本质、完善制度建设、真诚地与观众对话,才能实现传统戏曲的可持续发展。当喧嚣散去,真正留下的应该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以及一个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态。

本文围绕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近期的风波,剖析了传统戏曲在流量时代面临的宣发、创作、管理等多方面问题。指出传统院团在借助流量打开市场与坚守艺术本质之间的两难困境,呼吁戏曲创新要理解当代青年需求,在守正与创新中找到平衡,坚守艺术本质、完善制度、对话观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态。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706.html

(0)
DelilahDelilah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