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腾讯2024年四季度财报展开,深入探讨了在“全民AI”时代,国内科技大厂如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在AI基建方面的资本开支情况,对比了国内外公司的投入,分析了资本性支出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腾讯为例剖析了AI投资对经营利润率和现金流的作用,还阐述了腾讯AI布局的特点以及AI搜索领域的竞争态势,最后指出大厂在AI基建竞赛中的抉择。
昨日,腾讯发布了2024年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总收入同比增速在历经一年多的蛰伏后,强势重回双位数百分比,达到了11%,经营利润更是实现了24%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腾讯的资本开支高达366亿元,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深入探究其资本开支的去向,发现主要用于购买英伟达芯片。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资本开支水平或许将成为未来季度的常态。
与之相比,阿里对应Q4的资本开支为314亿元。由此,腾讯成为国内科技类上市公司Q4资本支出最高的企业。据媒体报道,整个2024年,腾讯大约从英伟达购置了23万张GPU芯片,字节跳动的采购量大致与之相当。然而,随着英伟达Hopper系列芯片价格的疯狂上涨,扫货买卡的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不久之前,阿里对外郑重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的基建。这无疑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巨额投资,超过了该公司过去十年在此领域的投入总和。若将这笔投资均摊到每个季度,每季度的投入将达到317亿。另据第三方机构测算,字节跳动2024年在AI相关方面的投入大约为800亿元。由此不难看出,在当下这个“全民AI”的时代,大厂之间已然开启了新一轮的“基建竞赛”。
放眼全球市场,国内大厂发力AI的时间点与国外公司基本保持一致,但在“买卡”方面略有滞后。这主要是因为之前国内大厂受环境影响,增速和股价一度受挫,投资加码的节奏有所放缓。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字节跳动和腾讯2024年购买英伟达H芯片的总量加起来基本与第一名微软持平,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而第四至七位依次为meta、特斯拉、亚马逊、谷歌。在数据中心与AI领域持续投入的亚马逊最近表示,2025年的资本性支出将达到1000亿美元,主要用于AWS的AI建设。
由此可见,继全球互联网公司大规模回购股票之后,如今又齐刷刷地抬高资本开支,将赌注押在了AI基建上,动作的一致性极为明显。在未来的财报中,资本性支出无疑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财务观察数据。
所谓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 CapEx)或资本开支,是指企业所投入的资金并非用于当季或当年,而是期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获得收益的资本性和资产型的投资。这部分投资会被计入资产,并且会逐季进行摊销,同时也会对各季度的利润率产生影响。另外,资本性支出与总收入的比例,可用于衡量企业的投资强度。腾讯2024年的资本性支出与总收入比例大致为12%,与亚马逊基本持平。亚马逊作为高资本性开支的代表企业之一,早年在物流仓库和云数据中心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其利润表一度表现不佳。
之所以将眼下的AI投资热潮视为“又一轮”基建竞赛,是因为在数年前的“互联网 +”周期中,科技大厂也曾不惜成本地进行过云数据中心IDC的投资建设。不难发现,本轮竞赛的选手依旧是上一轮的那些公司。
那么,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对本轮旷日持久的AI投资热潮产生两个疑问:一是是否会让企业的短期利润率明显承压;二是未来能否取得预期的回报?
倘若无法妥善回答这两个问题,AI投资热潮便有成为下一个互联网泡沫的风险。去年曾有分析指出,每增加一个AI大模型用户,公司所付出的边际成本远大于过去在电商、社交、短视频上拉新的成本。当人人都在抢夺同一件东西时,就都失去了议价能力。而且在AI训练和推理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公司还要平衡对计算资源和芯片的内部业务需求和外部需求。
经营利润率与现金流
这里主要以刚刚发布财报的腾讯为例进行分析。在昨晚的分析师会议上,有人提出疑问:腾讯过去几个季度已将发展战略调整为追求高质量增长,利润率有了显著提升,而大规模的AI投资是否会对利润率产生影响?言外之意是询问管理层将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
腾讯管理层回应称:“如果我们认为利润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一方面,基于AI的研发支出不会直接对利润率构成影响,腾讯过去每年都在进行新的研发投入,而短期内可能存在压力的是面向消费者的推理相关的资本支出,但这部分是可控的;另一方面,要看资本开支的去向,比如购买GPU、训练大模型、将GPU用在云上出租给客户使用等,这些还会通过广告和增值服务来提升盈利。
现金流所受到的影响则立竿见影。上图列出了腾讯Q4、Q3及2023Q3三个季度的自由现金流。由于Q4资本开支付费高达390亿元(主要用于购买GPU等支持AI相关业务),在经营现金流下降的前提下,自由现金流减少得更为厉害。Q4仅有45亿的自由现金流结余,而Q3则有585亿。这表明腾讯对提升大模型的供给已经十分迫切。
AI布局:实用至上
与其他大厂的AI投资布局相比,腾讯似乎展现出更多的“实用性”。腾讯的变现主业——游戏和广告,天然就具备被AI优化提升的空间。其AI布局首要目标是服务自身主业场景,腾讯本身拥有丰富的C端产品线。例如,通过AI增强游戏体验,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腾讯游戏的日活跃用户比上一个春节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另外,在AI的加持下,搜一搜的广告潜力也开始逐渐显现;去年上线的AI助手腾讯元宝在投流后的留存率也相当不错,元宝广告还在下沉市场“刷墙”。
这种将AI应用于主业的实用主义风格,可能会让腾讯更快地获取由AI驱动的收益,而并非直接由AI产生收益。在组织架构方面,腾讯前一段时间将腾讯元宝(原属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等多个产品线划拨到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这似乎也是加强AI生态内应用属性和产业关联的一种信号。
在应用层面,AI搜索领域必将迎来一场激烈的大战。AI搜索展现出取代传统web搜索的趋势。腾讯坐拥微信巨大的流量优势,搜一搜一直是腾讯想要大力发展但起色较慢的领域。如今,搜一搜有权限调用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 R1,AI为其带来了又一次发展的机会;字节旗下的豆包在月活跃用户数(MAU)上领先于同行;百度则从闭源走向开源,努力使搜索更具人工智能原生化;阿里另辟蹊径推出夸克,专注于AI搜索及衍生产品。新的流量入口抢夺将因为AI搜索重新洗牌。
在大厂纷纷加速向AI驱动型企业转型的进程中,过去相对不擅长to B业务的腾讯,将AI回报的短期预期寄托在了广告、游戏等消费端业务的增长上。未来,跟踪这些业务的毛利率与经营利润率水平,将是一个直观的衡量方式。
而从中长期来看,还是要看企业级服务。人工智能驱动的是整个生产方式的改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行业。上一轮IDC投资热潮带动了各行各业生产流程的数字化,而AI将带来全面智能化。新一轮基建竞赛将带动国内AI算力产业链的需求增长,大厂都希望凭借雄厚的现金实力尽快在AI领域形成规模壁垒,扮演底座角色。然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表明,规模优势还是会被技术突破,而这个技术储备的爆发点不一定掌握在大厂的人力资源手中,这与过去的逻辑有所不同。
在这场AI基建竞赛中,手握大量现金流的大厂别无选择,只能积极投身其中。
本文通过对腾讯2024年四季度财报的解读,揭示了国内科技大厂在AI基建领域的激烈竞争。大厂们纷纷加大资本开支,布局AI,这既反映了AI时代的发展趋势,也带来了短期利润率承压和回报不确定性的问题。以腾讯为例,其AI布局注重实用,短期聚焦消费端业务增长,中长期需关注企业级服务。尽管技术突破可能打破规模壁垒,但大厂仍需在这场竞赛中持续投入,以适应AI时代的变革。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