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一名13岁未成年人在网上对孕妇“开盒”这一事件展开,深入剖析了“开盒挂人”这种网络暴力形式的危害、背后的黑产和文化因素,同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了加强监管、鼓励受害者维权以及加大打击力度等治理措施。
近期,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名年仅13岁的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对一名孕妇实施了“开盒”行为,这使得网络暴力和数据安全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留言评论了某韩国明星的行程,随后便遭到了该明星粉丝群体的猛烈攻击和谩骂。其中,这名未成年人更是做出了极端行为,对该网友进行“开盒挂人”,将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公之于众。事件发生后,该未成年人在某互联网平台担任高管的父亲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声,向被“开盒”的当事人以及广大公众致以诚挚的歉意。
如果把“人肉搜索”看作是网络暴力的“1.0版本”,那么网络“开盒挂人”无疑是网络暴力的“加强版”。网暴者通过购买他人的隐私信息,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毫无保留地挂到网上,并组织、煽动其他无关网民对受害者进行精准打击。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网络戾气可能会引发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它会直接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信息,让当事人的生活陷入极大的不安和风险之中;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大规模的网络暴力行为,严重侵害当事人的人身安全,给当事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
“开盒挂人”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复杂的个人信息买卖黑产链条。一些商家、快递等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之便,可能会成为这条黑产链中的一环。而在这起具体的“开盒挂人”事件中,除了个人信息买卖黑产,还暴露出畸形的“饭圈文化”问题。粉丝为了维护自己偶像的形象,不惜采用极端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也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
为了打击网络暴力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将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等行为,以及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造谣攻击、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等不良行为。
“开盒挂人”等网络戾气绝不能处于监管的盲区,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为了有效治理这种现象,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督促并倒逼网络平台切实履行好管理责任,对于那些没能履行好管理责任的平台,要进行相应的惩戒,提高其违规成本。同时,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也要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积极履行管理责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当受害者面对“开盒挂人”等网络暴力和网络戾气时,绝不能忍气吞声、选择沉默,而要勇于说“不”,奋起维权。他们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方便受害者维权,相关部门要畅通网民的维权渠道和投诉渠道,降低公众的维权成本。不仅要通过法律手段遏制网络暴力行为,还要重视“教化力量”,通过弘扬网络新风气来化解网络戾气。要从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与引领,提高网友的文化素养和公德意识,让文明上网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为了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对个人信息买卖黑产进行“全链条打击”。商家、电信运营商、网络平台、铁路部门、航空公司等个人信息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要切实尽好管理责任,保护好消费者和用户的个人信息,筑牢个人信息的“防火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开盒挂人”“网络厕所”等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花样翻新、屡禁不止,这反映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要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生态,防止网络暴力一再“变种”或升级,铲除滋生“开盒挂人”等不良现象的土壤,就必须进行综合治理。这需要政府、网络平台、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文通过13岁未成年人“开盒”孕妇这一事件,揭示了“开盒挂人”这一网络暴力加强版的危害、背后的黑产及“饭圈文化”因素。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强调要加强网络平台监管、鼓励受害者维权、加大打击个人信息买卖黑产力度。指出需综合治理网络暴力,改善网络生态,铲除“开盒挂人”滋生土壤。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