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格哈赫尔与胡贝尔,开启德奥艺术歌曲的时空之旅

作者与克里斯蒂安·格哈赫尔和格罗尔德·胡贝尔的音乐邂逅,从最初在海德堡的相遇,到后来邀请他们来上海举办音乐会和在复旦开展活动,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和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们用艺术消解痛苦、传承古典艺术的精神。

克里斯蒂安·格哈赫尔(Christian Gerhaher)与格罗尔德·胡贝尔(Gerold Huber),这两位在艺术领域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艺术家,总是以一种别具一格的黑色幽默,用艺术的力量去化解那些原本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他们宛如时光的使者,带领着听众们开启了一场穿越百余年的德奥艺术歌曲时空之旅,让大家深切体味到其中的玩笑、忧郁、恐怖、荒诞、深思与反讽。

聆听格哈赫尔与胡贝尔,开启德奥艺术歌曲的时空之旅

那是2009年末,初到海德堡的我,在漫长而寒冷的德国冬日里,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那种疲惫和孤独如影随形。我就像《冬之旅》中的流浪者,整日为找房而奔波,生活仿佛处处是深渊。然而,我还是鼓起勇气去上了导师的课。在那华贵的老礼堂里,三角钢琴边坐着格罗尔德·胡贝尔,他和格哈赫尔一同配合着老教授的讲解,演绎了几段舒曼的《浮士德》谱曲。虽然具体的演奏内容如今已在记忆中模糊,但那音乐却如同一束皎洁的月光,穿透了乌黑的云层,轻柔地洒落在我忧伤的心上。

此后的十多年间,在海德堡和纽约,我又有过几次聆听格哈赫尔演唱的机会。当得知这对黄金组合要来上海举办艺术歌曲音乐会时,我的心情就像盼着过节一样兴奋。去年十月,我通过共同朋友的引荐,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信邀请他们顺访复旦大学,希望能把我在海德堡大学经历的“文学音乐融合课堂”移植过来,哪怕只有一次。要知道,上海只是他们安排紧凑的东亚巡演的中间站,所以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可没想到,几天后格哈赫尔就给出了简短却肯定的答复:“我和胡贝尔都很乐意来复旦上课。”

聆听格哈赫尔与胡贝尔,开启德奥艺术歌曲的时空之旅

3月16日晚,在捷豹上海音乐厅,两位艺术家为乐迷们奉献了一场堪称经典的“纯舒曼之夜”。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在上海听过的水准最高的一场艺术歌曲音乐会,没有之一。他们是如此纯粹,在演出中全然没有迎合大众品味的意图,从演出曲目到最后的安可环节,每一个选择都是出于对艺术本身的考量。上半场的《克尔纳歌曲集》是舒曼套曲中较晚才受到关注的杰作。格哈赫尔与胡贝尔的精彩演绎,将诗与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无论套曲多么冷门,他们都坚持完整呈现。通过一首首歌曲的情绪转换和色彩变化,构建出了一个叙事、抒情与哲思并行的立体艺术作品。在他们的演绎下,如泣如诉的舒曼没有被刻意美化,没有被涂抹上甜蜜的色彩,而是结束在阴冷与无望的坟墓中。倒数第二曲《是谁让你变得那么病恹恹?》,格哈赫尔细若游丝的歌声仿佛是临终的哀叹:“那些致命伤痕,皆由人类所致,自然本可治愈我,人却不让我安宁。”当曲终之时,我早已泪流满面。

次日早晨,上海迎来了久违的明媚阳光。我如约和格哈赫尔碰面,在复旦的活动开始前,带他在城里四处逛逛。我们来到外滩源附近,欣赏着那里的建筑,他对上海“新”与“旧”的完美结合惊叹不已。而实际上,我收获的惊叹更多。作为一名歌唱艺术家,格哈赫尔的文学素养之高,超过了很多我所认识的文学研究者。一路上,他几乎没有间隙地和我聊着文学和音乐,我们深入讨论着《冬之旅》终曲中最后两句问句的含义,究竟是代表着死亡还是和解。他将其解读为反讽,对细节的独到解读令人动容。“冬日的旅人看见摇琴的老翁,发现自己与日复一日的庸常之间的区别,事实上就是旅人唱出的那些歌。即使孤独即使苦楚,但只要还在歌唱,就不可能走进死亡。”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艺术家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天赋和技巧,更在于他对存在有着真切而深沉的思考。

聆听格哈赫尔与胡贝尔,开启德奥艺术歌曲的时空之旅

复旦大学的艺术沙龙活动现场,(左起)姜林静、胡贝尔、格哈赫尔

当晚,格哈赫尔与胡贝尔为复旦学子们带来了一场特殊的“大师班”。尽管格哈赫尔不太习惯从套曲中抽出单曲来演唱,但在我的执意要求下,两人以舒曼《诗人之恋》的第一曲《在那娇美的五月》开场。在我眼中,这首曲子就像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的开端,象征着两位热爱艺术的青年从这里结缘,神奇地合作至今已超过三十六载。“花蕾绽放”“鸟儿歌唱”,这难道不是对复旦学子最好的鼓舞吗?如果大学里只剩下对未来的预判和焦虑,哪里还有时间和空间让“爱射出光芒”?如果只依靠技术绩效来评判成功与否,又怎么能对“真善美”怀有“思念与渴望”呢?

在那个音响效果并不理想的礼堂里,两位艺术家一会儿进行深度解析,一会儿深情演绎。他们是如此真实,毫不回避那些沉重的话题,比如死亡。他们总是带着一种黑色幽默,用艺术的力量去消解原本不可承受之痛。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演绎了从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到勃拉姆斯、沃尔夫和马勒共七首歌曲,带领大家仿佛进行了一次穿梭百余年的德奥艺术歌曲时空之旅。

抛开所有的细节,回到对谈开始时我抛给两位艺术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作为表演艺术家,你们却这么热衷于讲台?”

格哈赫尔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能靠音乐谋生的人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我们必须竭尽全力,通过表演和教学,让古典艺术存活下去。”

艺术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驰骋了千年,如今即便它的发展有些艰难,宛如苟延残喘,但它也必须存活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作为人,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更好地存活下去。

文章围绕克里斯蒂安·格哈赫尔和格罗尔德·胡贝尔展开,讲述了作者与他们的音乐缘分,从最初的相遇,到邀请他们来上海和复旦开展活动。详细描述了他们在音乐会上的精彩表现以及在交流中展现出的深厚文学素养和对艺术的深刻思考。同时,通过他们对教学的热衷,体现了他们为传承古典艺术所做的努力,强调了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518.html

(0)
GraysonGray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