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部分商家兜售假特种作业证件的现象,阐述了特种作业与安全生产的紧密联系,分析了持假证上岗的危害、假证泛滥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维度的治理措施,强调要夯实安全生产防线。
在当下,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诱人的宣传话术,诸如“三天拿证!零基础考取特种作业资格”“持证日薪翻倍,扫码可验”。然而,近期却发现部分不良商家通过仿冒政府网站、伪造二维码验证等恶劣手段,大肆兜售假特种作业证件。这些所谓的“特种作业证书”流入建筑工地、矿山企业等重要领域,无疑成为了威胁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相关情况可见3月18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特种作业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以及煤矿安全作业等等。这些作业都与安全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就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梯维保来说,它也属于特种作业的范畴。电梯维保从业者的资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特种作业人员的资质就如同保障安全生产的一道坚固防线。而持假证上岗,无异于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实际上,持假证上岗本质上就是无证上岗,其带来的安全隐患是极其巨大的。例如2022年河南安阳发生的“11·21”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企业老板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也未取得焊工证的情况下,违规进行作业,最终引燃大火,这场灾难导致了42人不幸遇难。还有2023年浙江武义发生的“4·17”重大火灾事故,4名无证电焊作业人员违法施工引发火灾,造成了11人遇难的悲剧。这些惨痛的教训无不警示着我们,持假证上岗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我国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后,才可以上岗作业。然而,目前社会对特种作业人员的需求与持证人员数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剪刀差”。这种供需失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资质造假的乱象。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对求职者证件的真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部分从业人员由于培训成本过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便选择购买假证;还有一些商家、中介或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地参与到假证的制造和销售中。
特种作业证件造假黑灰产的存在,背后反映出从业人员需求量大、监管不足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执法协作、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施策。首先,要实现特种作业资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筛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压缩假证的生存空间。其次,要持续开展常规性的打假行动,对那些培训不规范或者“给钱就发证”的机构、仿冒证件的网站进行严厉的惩戒制裁,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还需要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方面深入思考,探索如何增大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规模,缩小专业从业者数量不足的缺口。
安全生产绝不是一件可以儿戏对待的事情。我们期待通过严厉的整治行动,让制售假证的非法链条失去生存的土壤,持续夯实安全生产的防线,真正让“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这句美好的愿景落到实处。
本文围绕特种作业假证现象展开,指出其对安全生产的严重威胁,分析了假证泛滥的原因在于供需失衡和监管不足,提出从多维度综合施策打击假证黑灰产,强调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