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老师”纪念墙:生命意义与医学初心的交融,触摸“大体老师”名字,镌刻医者仁心的温暖传承

本文围绕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厅“大体老师”纪念墙展开,讲述了志愿者邢蕴静帮助家属完成逝者遗体捐献的故事,以及师生们在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上的感悟,展现了“大体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医学事业的重要意义。

在天津,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故事正在上演。4月2日,天津医科大学举办了一场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而活动现场的“大体老师”纪念墙,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与敬意的地方。

67岁的邢蕴静,从工作人员手中郑重地接过一张印有逝者名字的贴纸。他神情专注,轻轻将这张贴纸张贴在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厅的“大体老师”纪念墙上。邢蕴静自己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这个展厅了,也许是第十次,又或许是第二十次。但他清楚地认识这名逝者,几个月前,正是他帮助家属按照逝者的遗愿完成了遗体捐献。

在这面纪念墙上,有着许多不同身份逝者的名字。有安详走完生命旅程的退伍老兵,也有突发疾病去世的年轻人。邢蕴静知晓墙上不少名字背后的故事,在过去8年里,他协调帮助了近400名家属实现逝者的遗愿,每一个过程他都历历在目。

“大体老师”纪念墙:生命意义与医学初心的交融,触摸“大体老师”名字,镌刻医者仁心的温暖传承

照片中,邢蕴静正将逝者名字贴在生命意义展厅“大体老师”纪念墙上。他的这一动作,仿佛是在为生命的延续做着庄严的见证。

邢蕴静的家庭,是一个充满奉献精神的家庭。他的父母和伯父都是遗体捐献者。受亲人的影响,2017年退休后,他毅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他的工作是帮助那些无私奉献者进行遗体和眼角膜的交接,因此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生命摆渡人”。

在4月2日的活动上,作为捐献者家属代表的邢蕴静,满怀深情地说:“作为志愿者,我见证了很多人的人生谢幕。他们是我心中敬佩的平凡英雄。”他还拿出有关遗体捐献的历史照片,向40多名医学师生代表回顾起自己多年来志愿服务的故事。

邢蕴静感慨地说:“从1岁到106岁,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捐献者,他们和家人在最悲痛的时候,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把爱留在人间。”这些年,他为捐献者操办了200余场告别仪式,而一些参加过告别仪式的人,也受到感染,纷纷找他表达捐献意愿、咨询相关事宜。

在纪念墙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姜葵看着墙上自己小学老师张鸿钧夫妇的名字,思绪如潮。他说:“张老师和他爱人都是教师,他们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后又把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令我深受震撼。”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让患者获得了希望,也让更多医学生得以成长。

师生代表们纷纷将一支支金黄色菊花轻轻放在纪念墙下,原本白色的墙在菊花的点缀下逐渐丰富起来。

“大体老师”纪念墙:生命意义与医学初心的交融,触摸“大体老师”名字,镌刻医者仁心的温暖传承

4月2日,学生们在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厅“大体老师”纪念墙前献花的场景,被定格在了照片中,那是对“大体老师”们最诚挚的敬意。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学系副主任唐健说:“了解他人生命的厚度,才能体察并实践生命的温度。我们不是抽象地谈论生命,更要懂得医学伦理,追思逝者并从中感悟生命意义。”

活动当天,纪念墙上一共补充了229位“大体老师”的姓名,名字更新至1200位。每一个名字的镌刻,都是对生命的致敬;每一个名字的留存,都见证着对医学初心的承诺。

天津医科大学大二学生韩宇熙触摸着这些“大体老师”的名字,深有感触地说:“我忽然意识到,他们的奉献让医学长河更加浩瀚。我们不只是在墙上留下名字,更是在心中刻下医者仁心。”

本文通过讲述邢蕴静帮助家属完成遗体捐献、师生在纪念墙前的感悟等故事,展现了“大体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让患者看到希望,让医学生得以成长。这种奉献精神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延续,也激励着更多人传承医者仁心,坚守医学初心。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1600.html

(0)
EdwardEdward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