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新焦点的背景,着重描述了苏州在争抢“机器人第一城”竞赛中的积极作为和突出表现。详细介绍了苏州举办的相关产业大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产业规模和企业分布情况,以及政府为产业发展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展现了苏州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大模型热潮之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正迅速成为科技界备受瞩目的新焦点。放眼全球,不仅像特斯拉这样的海外科技巨头在加速布局这一领域,国内众多城市也纷纷加入到争抢“机器人第一城”的激烈竞赛中。
4月3日,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大会盛大举行。在此次大会上,两个重要举措引人注目。一方面,发起成立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联盟,旨在整合各方资源,促进产业内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开启了“赢在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广泛征集具身智能极客人才,并为优秀创业者最高给予3000万元的创业助力金。值得一提的是,会上84个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项目集中亮相,充分向外界展示了苏州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深厚底蕴。
苏州,这座曾经以工业体量大、制造业产业链配套齐全而闻名遐迩的城市,如今正以超常规的政策扶持、全链条的生态布局和千亿级的产业规模,积极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全力抢跑“机器人第一城”的赛道。
当我们深入探究苏州机器人产业的版图时,一组组数据令人震撼不已。在苏州,有600余家产业链企业如繁星般星罗棋布,80余家核心企业全面覆盖从RV减速器到智能传感器的全技术环节。其产业规模高达1395亿元,并且连续四年位居“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TOP10”的第三位,这无疑彰显了苏州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的硬实力。
苏州产业基因的重塑,源于顶层设计的重大突破。从《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到《苏州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全国首个市级具身智能标准委员会的成立到百亿规模产业基金的设立,苏州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成功打破了产学研之间的壁垒,为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树立了典范。
毫不夸张地说,在苏州投身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从一个创意想法的诞生到最终产品的落地,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政府的有力帮扶。
对于极客人才而言,可以参加“赢在苏州”创业大赛,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角逐丰厚的创业助力金。初创企业则能够得到由“国有资本 + 链主企业”混合出资的具身智能产业基金的扶持,为企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当企业发展需要人才时,金鸡湖人才计划专门设立了“机器人特支专项”,通过哈工大苏州研究院等优质平台,年均为产业输送2000名复合型人才,形成了“院士工作站攻关基础理论、工程师团队解决工艺难题”的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如果企业想要寻找应用场景,政府也会积极发挥牵头作用。一方面,由龙头企业开放自身资源,将“机器人”送到生产一线进行“培训学习”,让机器人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不断优化和提升性能;另一方面,政府主导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每年组织超百场精准匹配会,让有机器人需求的生产型企业和机器人企业的代表坐到一起,生产型企业提出具体需求,机器人企业则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双方的合作与共赢。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例如,追觅科技的仿生机械臂成功走进新能源汽车工厂,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装进了智元机器人的躯干。这种“以场景育技术、以应用带产业”的良好生态,帮助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有效规避了技术空转的陷阱,企业不出苏州就可以获得最完整的产业链支持。
按照苏州当前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态势。家用服务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吴中区、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昆山市、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系统集成应用企业主要集中在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和吴江区;核心零部件(软硬件)企业则在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地广泛分布。
苏州从核心部件到整机集成的强大垂直整合能力,使其在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带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数据显示,当地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超50项,在力控传感器、柔性执行器等“卡脖子”领域实现了批量突破,为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州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将初步建立;重点培育3家以上拥有整机商业化量产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年产量达1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支撑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在“大脑、小脑、肢体”等核心部组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制造、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示范。
当其他城市还在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苦苦寻找场景落地途径时,苏州已悄然完成了全产业链的搭建。在这里,具身智能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触及的应用。在这场决定城市能级的激烈竞赛中,苏州或许已经领先了一个身位。
本文介绍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新焦点后,苏州在争抢“机器人第一城”竞赛中的积极表现。苏州通过举办产业大会、出台政策、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搭建应用场景等措施,构建了完整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并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按照规划,苏州在2027年将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场城市竞赛中,苏州已展现出领先优势。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