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年一季度支付机构的监管情况,详细介绍了多家支付机构因违规收到高额罚单,以及部分机构被注销牌照的现状,反映出监管部门对支付行业的严格监管态势。
在2025年一季度,监管部门对于支付机构的严格监管态势丝毫未减。支付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监管风暴。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进行的不完全统计,仅仅在2025年3月份,就有五家支付机构因为违规行为新增了6张罚单,累计罚没的金额高达2213万元。这一数据无疑凸显了3月监管的严格程度。
从整个一季度的监管态势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支付机构罚没总额已经突破了6326万元,涉及到了近20家机构。这些机构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领域。一是反洗钱领域,例如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账户进行交易等;二是业务管理领域,像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等。而且,单张罚单的金额普遍较大,其中还有两张“千万级”的罚单,这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于严重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其中,北京雅酷时空信息交换技术有限公司因为8项违法行为,被罚没合计约1199.24万元,成为了单笔罚没金额最高的案例。广州市汇聚支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则因为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等行为,被罚没合计约1061.78万元,成为了年内第二家罚款超过千万元的支付机构。
值得关注的是,年内已经有4家支付机构被注销了牌照。其中,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银生宝”)因为“不予续展”,成为了第100家退出市场的机构。至此,持牌机构的数量缩减至171家,这表明支付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进行。
3月五家机构被罚没2213万元
记者近期通过不完全统计发现,3月份一共有五家支付机构新增了6张罚单。其中,盛迪嘉支付在一个月内连续收到了两张“双罚”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过了千万元。银盛支付、中付支付以及乐刷支付均在同一天“吃”下了超三百万的罚单。
具体情况如下:3月10日,盛迪嘉支付由于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合计超过739万元。同时,时任总经理曾某洪被处以警告并罚款23.5万元。
3月21日,捷易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易付”)因为违反预付卡管理规定,被罚款9万元。
3月24日,三家支付机构同时受到处罚。银盛支付因为违反清算管理规定、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原因,被罚没超过324万元。该公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董事长陈某被罚款15万元。
中付支付因为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罚没388万元,相关负责人王某音被罚款19万元。
此外,乐刷支付也在同日因为违反机构管理规定等4项违法行为,被罚没共计445万元,有关负责人舒某被罚款20万元。
3月27日,盛迪嘉再次收到“双罚”罚单,因为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罚没308万元,负责人被罚款16.45万元。
年内近20家机构罚没共计超6326万元
如果将视角拉长至2025年一季度,监管的“重拳”已经触及到了近20家机构。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累计开出了22张罚单,其中18张为“双罚”罚单。有20家支付公司因为违规行为受到了处罚,累计罚没金额突破了6326万元。
从罚单的类型和金额来看,这些处罚大多采用了“双罚”形式,而且单张罚单的金额较大,还有两张“千万级”的罚单。
例如,北京雅酷时空信息交换技术有限公司因为未落实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要求、支付接口管理不规范等8项违法行为,被罚没合计约1199.24万元,成为了单笔罚没金额最高的案例。此外,广州市汇聚支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汇聚支付”)因为违反特约商户管理规定等行为,被罚没合计约1061.78万元,成为了年内第二家罚款超过千万元的支付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汇聚支付背靠广州市正佳科技集团,该公司支付牌照的有效期为2024年7月9日(过渡期至2025 – 7 – 9)。也就是说,汇聚支付的牌照能否续展将在今年的7月9日迎来最终结果。
此外,北京海科融通支付和盛迪嘉支付分别在一季度收到了两张罚单,分别累计被罚没679.53万元、1047万元。
除了上述机构之外,罚没合计额超过300万的还有4家,分别是:乐刷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被罚445万元、中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被罚388万元、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被罚324万元、北京和融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被罚300万元。
罚没合计超过百万的有5家机构,分别为:北京中投科信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被罚145.6万元、北京理房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被罚141.9万元、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罚132万元、开联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被罚118.85万元、网银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101.73万元。
从违法行为来看,反洗钱领域以及商户管理、清算管理,还有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是监管重点关注的领域。同时,在支付机构罚单的违规事由中,也出现了一些此前少见的情况。例如,山东一通支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为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未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被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予以警告。
(南都·湾财社制图)
银生宝成第100家被注销支付机构
除了高额的罚单之外,支付行业的“生存”机制也在同步收紧。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简称“银生宝”)等4家机构在年内被注销了牌照,持牌机构的数量缩减至171家。
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银生宝支付机构确定被注销牌照,注销日期为3月7日,备注信息显示为“不予续展(换证)”。至此,银生宝成为了第100家被撤销牌照的支付机构。
2025年开年以来,已经有4家支付机构被“清出队列”。除了银生宝之外,还涉及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汇明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截至目前,持牌支付机构仅仅剩下171家。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信息,银生宝于2011年12月获得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原公司名称为“上海融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涵盖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以及固定电话支付。
2013年5月,为了配合《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即“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名称中应当标明‘支付’字样”,公司更名为“上海银生宝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并保持了原有业务类型。
2016年12月,公司的注册地址变更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司的业务范围也进行了调整,不再涵盖固定电话支付业务,仅保留了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严监管已经持续了多年,央行对支付机构的处罚力度在不断加大,这充分体现了央行对支付行业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此外可以看到,监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支付机构的表面业务,还深入到了其内部管理、外包服务、客户身份识别等各个环节。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违反商户管理规定、清算管理规定、未对外包服务商开展尽职调查、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方面,违规行为仍然较为集中。同时,部分此前没有出现过的违规原因开始出现,这说明监管更加注重细节和穿透性。
本文详细阐述了2025年一季度支付机构面临的严格监管形势。3月多家支付机构因违规收到高额罚单,一季度近20家机构罚没超6326万元,还有4家机构被注销牌照。监管不仅针对表面业务,更深入内部各环节,体现了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支付行业洗牌加速。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