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李曰东16岁离家赴台,一生思念故乡,暮年两度回乡,临终前遗愿子女回故土寻亲祭祖。其子李长荣今年带着父亲遗愿来到山东高唐,在派出所民警帮助下成功找到堂弟李长贵,完成寻根之旅,展现了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亲情。

今年清明节前夕,李长荣带着父亲的遗愿,从宝岛台湾跨越海峡,踏上了山东高唐的土地,回到故乡祭祖,告慰先人。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对于已故的李曰东老人来说,余光中的这首诗,精准地道出了他一生的牵挂。16岁那年,李曰东遭遇“抓壮丁”被裹挟充军,从此背井离乡,远赴台湾。故乡,便成了他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远方。随着年岁渐长,暮年的他两度回到家乡,然而,乡愁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愈发浓烈。临终前,他心心念念的遗愿,就是希望子女能回到那片他生活过的故土,去寻访血脉相连的至亲,在祖辈长眠的土地上,续写海峡两岸这份割舍不断的情缘。

今年三月,春寒还未完全散去,带着父亲沉甸甸的遗愿,李长荣踏上了寻亲之路。他辗转来到高唐,在当地派出所民警的热心帮助下,他的寻亲之旅在见到堂弟李长贵的那一刻,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亲人相逢的场景,就像一缕春日的暖阳,轻轻晾晒着那些尘封多年的记忆,让往事重新有了温度。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少时离家老大回,花甲之年首归故土

李长贵已经记不太清七叔李曰东具体的生年了。在父亲家中,李曰东排行第七,论辈分,他是李长贵的“七叔”。16岁那年,李曰东遭遇“抓壮丁”,被迫充军,从此与家乡失去了联系。直到1984年,一封从徐州转来的信件,才让家乡的亲人们重新得知了他的消息。

此后,海峡两岸的双方开始通过信件频繁联系。每次写信,都是由李长贵的妻子单树英执笔。即便时隔多年,她依然能够准确地念出那一长串的收信地址。在互通信件的那些年里,李曰东无数次地在信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归乡时机。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汹涌的思念只能通过笔墨传递,但家乡的召唤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始终催促着游子的脚步。终于,在1988年的春天,一声久违的招呼在乡村的田野里响起。单树英回忆道:“我们当时完全没有准备,他从济南搭车回来,找到了陈堤子村,到了村口一下车就招手喊‘我是李家小七,我是李家小七’。”说着,她举起手臂挥动,模仿着李曰东当年归乡的样子。那一年,李曰东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在单树英看来,七叔那种终于归家的欢欣雀跃,就像个孩子一样。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彼时的李曰东没想到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当年破落的小土房早已不见踪影。他从村口一路打听,村里的人也一个接一个地往李长贵家中送信。等到双方终于相见时,李曰东已经走到了自家的大门口。和李长贵的父亲兄弟相见时,他没来得及进屋便落下了泪水。李长贵回忆说:“40年没见了,俺叔和俺爹抱着在院里哭,俺叔跪在了地上,说不出话来。”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拍摄于李曰东1988年首次回家

花甲之年重回故土,李曰东心情既激动又开心。单树英记得,他把村里的同龄人都叫到了家中,热热闹闹地开了十桌席面,也算是完成了当时的一个心愿。

携子二度归家,未曾想竟成“最后一面”

此次归家又返回台湾后,李曰东和家乡的联系愈发密切。距离的遥远,根本挡不住血脉相连的亲缘;家乡的土地上,承载着他割舍不下的思念。1996年,李曰东带着自己的长子,再次回到了高唐。

“当时我在村里上小学,老师突然跟我说‘玉娜你回家,你七爷爷回来了’,我一路跑着回来,七爷爷抱着我亲了又亲,好久都不撒手。”这一年,李长贵的女儿李玉娜9岁,她清楚地记得,家里为了迎接七爷爷回来,还特意买了一个就餐用的茶几。恰好李曰东带了相机回家,饭桌上定格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团圆照片。李玉娜指着照片说:“这里是我,这里是我哥,这是我七爷爷,俺七爷爷一定要我们两个坐在他的两边,说是他的左膀右臂。”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拍摄于李曰东1996年二次回家

再次回家的李曰东,亲自为家族里已故的三位先人立了碑,尽了后辈的孝道。而后,他才返回台湾,心中还期望着再次与亲人相见。可谁都没有想到,永别和分离就这样悄然来临。

2018年,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因受伤住院刚刚返家的李长贵想着给七叔打一个家常电话,没想到,却听到了七叔在台湾过世的消息。悲伤之余,电话里双方并没有交谈过久。可过了几日,再次拨去电话时,这个号码却再也没有接通。

单树英称,按照习俗,七叔过世的时候,随身物品包括和家乡的联系方式都被焚烧了。后来孩子们举家搬迁,房子成了空房,电话成了空号,而此前见过面的七叔长子又因病早早过世。种种因素导致了这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联系被不幸切断。“我从2010年买了手机后号码就没换过,就是怕他们找不着,怕他们打电话打不通。”李长贵遗憾地说。

父亲临终留遗愿,漂泊子孙回乡寻根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今年,3月16日上午,当李曰东次子李长荣带着家人出现在高唐县公安局尹集派出所的接待大厅时,这场历经三代人的聚散离合,终于快要迎来久违的大团圆。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这是李长荣第一次来到大陆、来到高唐,这时的他,和当年父亲首次回家时的年纪差不多。故乡早已不是往昔的模样,未曾谋面的亲人也不知究竟在何方。凭借着一个残缺的老地址,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希望,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派出所,希望民警能够相助。“父亲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回到老家、找到亲人,能站在祖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花,磕上几个头,告诉他们漂泊在外的子孙,从未忘记过根之所在……”在派出所里,李长荣诚挚地说。

海峡两岸一家亲,同宗共祖脉相连。已故人的惦念、李长荣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民警,他们下定决心,要帮其圆祭祖寻根梦。

长时间以来,李长荣寻亲无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址的模糊不清。但这个难题对于扎根本地的民警来说却并不难解,无论信息多么破碎零散,只要有一根线在,他们就能找出想要的结果。

派出所副所长张光昭在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真梳理后,很快发现了关键点:“他们的父亲原籍张庄乡陈堤子村,但张庄乡在20多年前就被撤销了,部分乡镇划分到人和街道办事处,部分划分到尹集,陈堤子就归到尹集了,这个村整体搬迁到金堤社区楼上了。”

目标已经明确,亲人越来越近了。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村民都没有印象。经过多方的走访打听,查询户籍信息,终于有一位年长的村民回忆起多年前村里确实有一户李姓的人家,家中有个孩子年少外出好像没回来过。根据姓氏和辈分,警方确定了李长贵是李长荣的堂弟无疑。

民警帮助,老兵遗愿终偿;阖家团圆,牢系两岸情缘

此时距离李长荣前来求助时间并未过去多久,当民警带来这一消息时,为寻亲疾驰两千公里的遥远距离立马缩到了近在眼前的不过几公里。原本无甚希望的寻亲之旅结束得圆满顺利,让李长荣又惊又喜。为了尽早了却父亲的遗愿,李长荣在电话里告诉李长贵想先去墓地再回家中,两人定好了在墓地相见。

考虑到李长荣一行人初来乍到并不熟悉周围的路,民警便将他们送达墓地,亲眼见证了这一家人跨越60余年的相见,将这段失联6年的亲情重新牢系。从未谋面的一家人虽初次相见,但亲情触达的一瞬,在各自苍老的面容里都看到了久违的熟悉感。虽然大家泣不成声,但也是笑着流泪。“高兴的不得了,这是老人家的根,虽然以前没见过,但是心是骨血相连的。”单树英说。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由于时间紧迫,短暂的两日团聚后,李长荣一行人便又匆匆返回台湾。为了表达对民警的感谢,返台后,他们特意写了一首诗,让李玉娜帮忙做成了一面锦旗,3月22日,送到了尹集派出所。这首七言绝句,承托着一份夙愿而来,带着一份圆满归去,留下一腔欢欣谢意。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李玉娜的手机里,存放着大团圆拍下的许多张合照,那些老少同欢的和和美美被定格在镜头之中,放在消息频发的微信家庭群聊里被每个人反复观看。照片上紧紧依靠的儿孙们笑容灿烂,那是父辈的心愿终得所偿。

六十余载分离,一朝跨越海峡的团圆时刻,海峡隔不断亲情:李长荣回乡祭祖圆梦

本文通过讲述李曰东及其子女跨越海峡寻亲祭祖的故事,展现了海峡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亲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民警的热心帮助让这份亲情得以延续,完成了老兵的遗愿,也体现了两岸一家亲、同宗共祖的深厚情谊。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587.html

(0)
GraysonGrayson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