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小米SU7车主高速公路撞击事故展开,探讨了该事故引发的对小米股价的影响、责任认定的争议,分析了新能源车企宣传营销智能驾驶技术的现状及影响,强调在新技术探索中要平衡发展与生命安全的关系,并提出及时填补漏洞、完善行业标准等建议。
今日收盘,小米的股价再度下挫,这一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关于近期小米SU7车主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撞击事故的讨论热火朝天。与以往众多高速公路事故不同的是,此次讨论的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事故本身,而是更多地落到了智能驾驶技术以及车企的相关责任上。
截至目前,该事故的具体责任报告尚未公布。一些在小米公关声明中未曾提及的细节,例如事故发生时车门是否能够正常打开等情况,目前仍然没有定论。究竟该如何对此次事故进行责任认定,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不少人对此持有这样的观点:现在就将小米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或许有些冤枉它了。他们认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本来就应该手不离方向盘,不能把这件事完全怪到小米头上。”
那么,股价暴跌的小米真的冤枉吗?在我看来,在事故责任报告结果尚未出炉之前,小米可能存在被冤枉的嫌疑。然而,从更普遍的情况来看,小米等新能源车企作为“AI技术乐观”理念的实际受益者,其实并没有那么冤枉。
据遇难者家属透露,遇难者生前是小米的忠实粉丝,甚至还会向身边的人推荐小米汽车的智驾系统。熟悉互联网的人都清楚,过去一年里,小米SU7系列车型可谓是“风头正劲”。不少车圈测评博主热衷于拍摄关于小米汽车安全问题的测评视频,以此来吸引流量。而且,小米品牌从最初宣传开始,就一直与质量好、价格低、高性价比等标签紧密相连。
对于众多消费者而言,他们往往搞不清楚L2、L3等字母数字所代表的智能驾驶级别之间的实际区别,也不太了解隐藏式门锁的工作原理。很多时候,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宣传某品牌汽车有多“扛撞”的段子,或是视觉刺激更为直接的小视频。
而车企是否从这些宣传中受益了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宣传营销内容,尤其是智能驾驶所描绘的那种更自由、更能解放双手、甚至更安全(因为大众很容易认为系统不会像人一样疲劳)的开车体验,对消费者具有直接的吸引力。就像创新扩散曲线所揭示的那样,在新技术推广的初期,持怀疑态度的人群往往占据主流,而正面宣传和乐观预期则是助推新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
那些曾经默许、放任甚至助推类似宣传的企业,既然已经从这些宣传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那么在事故面前如果继续保持沉默,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也不难理解这种对技术的乐观态度。往深层次说,人类对新技术的乐观和期待本身是符合人性的。就像那句广为流传的调侃:人类因为懒得走路,所以发明了汽车。很多时候,新技术的发展确实是由人们对更便利、更舒适生活的向往所驱动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次事故的发生就阻止新技术的探索,这是目前大家能够达成的一个共识。
商业力量推动技术不断迭代扩散的趋势,本身就很难阻挡。以智能驾驶为例,无论各种产业分析的结果如何,在业内有一点已经十分明确:汽车行业仍将坚定不移地朝着研发全自动驾驶汽车的方向迈进,未来的理想图景不会改变。
这恰恰是中国市场的优势之一。新技术往往能够快速应用于庞大的市场,借助产业化的力量迅速实现大面积的复制推广,从而积累大量的案例和数据,为后续的技术迭代、完善和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社会对新技术的发展抱有一定的“容错率”,这样技术研发才能不断逼近更完美、更便利的状态。
然而,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减少技术探索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特别是当我们所讨论的事情关乎生命安全时。
在汽车、医疗等与生命安全高度相关的“高敏性”领域,哪怕只出现万分之一的失误,哪怕失误发生在毫厘之间,都有可能对个体和家庭造成百分之百的悲剧,这种损失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挽回的,也是消费者和全社会都难以接受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必然要慎之又慎,必须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最糟糕局面,并基于此做出专业审慎的评估,而不是陷入某种技术的“狂欢”和“军备竞赛”中无法自拔。如果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到能够为生命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一味地“冒进”将其推向应用市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永远将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这是任何新技术探索都不能突破的底线。
要守牢这条底线,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不管,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其实有很多可以作为的空间。
目前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及时填补技术漏洞。回到小米SU7爆燃事故,既然事故已经发生,就不能让它白白过去,更不能陷入毫无意义的口水战中。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基本事实的认定上,基于此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打上补丁,排除可能存在的隐患。
此次事故引发的关于电池燃烧、车门锁死、留给车主的反应时间过短等问题的讨论,也应当成为一次行业反思的契机。要完善可能本就缺失的行业标准和相应的责任边界,这需要企业、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努力。
追逐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似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本能。我不知道人类什么时候能够彻底放开手中的方向盘,但对生命的尊重,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放下。
本文通过小米SU7事故,深入探讨了新能源车企在智能驾驶技术宣传和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既肯定了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意义,也强调了在生命安全面前要保持审慎态度,不能盲目冒进。同时提出了及时填补漏洞、完善行业标准等建议,呼吁在新技术探索中始终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