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重庆高新区科普讲解大赛暨第十二届重庆科普讲解大赛预赛线上初赛的相关情况,包括参赛人员、大赛特点、评审情况以及大赛意义等内容。
3月18日,备受瞩目的第六届重庆高新区科普讲解大赛暨第十二届重庆科普讲解大赛预赛线上初赛顺利落下帷幕。此次大赛由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重庆高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协办。
本次大赛极大地激发了高新区内科普爱好者的参与热情,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学校的143名科普爱好者踊跃报名。其中,成人组有93人报名,青少年组有50人报名。经过3位专家评委严谨的线下评议,最终成人组的15人和青少年组的10人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成功晋级线下决赛。
群众参赛热情高涨,主体多元展现科普活力
本届大赛贴心地分为成人组与青少年组,参赛选手的来源极为广泛,覆盖了学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这充分体现了全民科普的广泛参与性。青少年组的选手主要来自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重庆科学城第一实验小学校等中小学,他们带着满满的朝气和对科学的好奇参与到比赛中。而成人组则以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单位的科普爱好者为主力。在参赛者中,既有长期深耕科普教育领域的教师、科研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又有热衷科学传播的学生和群众,他们带着对科学的热爱积极投身其中。这种多元化的参赛群体充分展现了高新区科普人才梯队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主题紧扣时代脉搏,知识与表达深度融合
据大赛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本届大赛选手们的讲解主题丰富多样且紧跟时代步伐。在涵盖基础科学原理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合了前沿科技与社会热点,使得讲解内容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在青少年组中,既有像“光合作用”“三基色原理”“树叶颜色的秘密”等贴近日常生活的主题,小朋友们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用童真童趣的视角诠释科学奥秘;也有“探索DeepSeek”“元宇宙”等充满未来感的主题,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成人组则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天文现象”“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大家。
专业评审严格把关,科学性与传播力并重
初赛采用了“线上提交视频 + 线下评委评议”的模式进行。大赛主办方精心挑选了三位专家组成评审团,他们围绕“科普内容”“科普方法”“科普形象”这三大重要维度,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分。
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展览服务部主任李小英在初赛评议工作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本届参赛作品在科学严谨性、传播创新性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青少年组选手非常善于从生活现象切入,将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种方式既符合他们的年龄认知特点,又充分展现了科学探索的趣味性;成人组选手则在选题深度与社会价值上表现出色,他们不仅逻辑严密,还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手段,极大地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感染力。”
以赛促学激发创新,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不仅仅是一个选拔优秀科普人才的平台,更是推动区域科普事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这样的赛事,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出色表达能力的科普新星崭露头角。他们将肩负起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使命。在决赛中获奖的优胜选手将有幸接受专业导师的一对一辅导,然后代表高新区参加市级比赛。
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新区始终将科普工作视为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六年举办科普讲解大赛,使得赛事的参与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这不仅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也为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为科学城、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科学根基。
本文介绍了第六届重庆高新区科普讲解大赛暨第十二届重庆科普讲解大赛预赛线上初赛的情况,包括参赛人员、大赛多元主体参与、主题紧跟时代、评审严格以及大赛以赛促学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等方面,展现了该赛事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推动区域科普和高质量发展上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