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及其团队拯救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科研和野外工作中的艰辛与付出,同时介绍了杨柏云在植物保育和服务三农方面的贡献。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在春日里,经过连日春雨的滋润,那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的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河保护站,宛如一幅如诗如画的仙境。这里云雾缭绕,山林一片苍翠,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
4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满怀期待地跟随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团队,踏入了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花谷。在那幽静的山谷之中,仿佛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兰花王国,春兰、寒兰、建兰等不少兰花界的“大咖”都悄然生长于此。当众人走到一个转弯处时,一簇金黄色、虾尾般的花突然跃入眼帘。“这就是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杨柏云教授满怀深情地指着这簇花介绍道。大黄花虾脊兰可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21年国家林草局统计发现,其野外实际存量竟然不足300株,数量之稀少令人痛心。
时光回溯到2015年,江西境内首次发现了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当时,人们对这些珍贵的植物充满了疑惑和担忧。“它们到底还有多少株?我们不知道。我们既不清楚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也不晓得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在这样的迷茫与急切之下,杨柏云教授连忙赶往井冈山,小心翼翼地将大黄花虾脊兰标本带回实验室。紧接着,他迅速成立了“知兰而行”科研团队,毅然决然地开启了大黄花虾脊兰的拯救工作。
然而,拯救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团队撒下了万粒兰花种,可最终萌芽的却仅有两三株。原来,大黄花虾脊兰的种子有胚率极低,再加上自然界中为其有效传粉的昆虫缺失,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过度采挖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一物种处境极其危险。“如何对大黄花虾脊兰进行繁殖?”这个问题成了杨柏云教授心中苦苦思索的难题。
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杨柏云和他的团队从未放弃。他们经过上千次的重复试验,每一次试验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终于,他们攻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难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们建立起了国内首创的大黄花虾脊兰快速繁殖体系以及共生培养体系,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拯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从大黄花虾脊兰在野外被发现,到在实验室里繁育,再到回归野外,这是一个用科学手段保护濒危植物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这背后,是团队成员如雨般的汗水和无数个日夜的付出。
“在将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回归时,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被蚂蟥咬、被蚊虫叮、被岩壁划,车陷泥泞、路遇野猪、与毒蛇对视等情况都司空见惯。”团队科研人员罗火林回忆道,“有一次,井冈山下的回归点突然被野猪冲破护栏,回归自然生境的小苗全部被踩烂。马头山的回归点也曾有草食动物到此饱餐一顿,几年的心血瞬间化为泡影。”
但是,团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点已达19个,总数达到2万余株。回归植株连续3年在野外开花,完成了其在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这标志着这一物种的保育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傍晚时分,记者跟随杨柏云教授下山。在半山腰歇息时,杨柏云教授驻足回望山上那一片片金黄的色彩,一时间入了神。他感慨地说:“花开有时,错过就是一年。所以,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除了专注于植物保育工作,杨柏云教授的生活十分充实。他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工作或者指导学生,就是奔波在乡村的田头地角,热情地为农民传授农业技术。他经常“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次回来脚上都沾满泥巴”,仿佛他已经成为了乡村的一员。
“我们计划逐步扩大保育规模,力争将大黄花虾脊兰成功引入长江流域各省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期待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实现10万株大黄花虾脊兰回归目标。”杨柏云教授满怀信心地说,他希望将这一保育项目打造成为中国植物保育的典范,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多样”之美。
多年来,杨柏云教授先后在南昌市、进贤县、宜丰县和井冈山市等市、县建立了铁皮石斛、金线莲、龙牙百合、红豆杉和山药实验种植基地。他用高新技术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不认识他的人说他就是农民,而认识他的总爱打趣地说:“他一半是科学家,一半是农民。”
“1986年7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如今已有近40年的党龄。”杨柏云教授真诚地说,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把服务农村、农业、农民融入日常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南昌大学教授杨柏云及其团队拯救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的艰难历程,他们攻克繁殖难题,让大黄花虾脊兰成功回归野外并取得阶段性保育成果。同时,杨柏云还积极服务三农,用科技为农民带来效益。他以党员的担当,在植物保育和服务农村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