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美国就业市场遇冷,JOLTS数据揭示供需新变化

本文聚焦于美国2月JOLTS职位空缺等就业数据情况,详细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现状,包括职位空缺数量、各行业表现、离职率、招聘率等,还探讨了数据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同时提及市场和政策制定者的反应。

美国劳工统计局在本周二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2月份的JOLTS职位空缺情况并不乐观,未能达到预期水平,与上月相比出现了回落态势。不过,裁员人数维持在原有水平。从整体情况来看,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放缓的迹象,不过放缓的速度相对较为温和。

具体数据方面,美国2月JOLTS职位空缺数量为756.8万人,而市场预期为765.5万人。前值也从最初公布的774万人修正至776万人。

2月美国就业市场遇冷,JOLTS数据揭示供需新变化

自2022年3月创下1218万人的纪录以来,由于美联储采取了大幅加息的政策,导致市场需求放缓。在此情况下,JOLTS职位空缺在大部分时间里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过,此前几个月随着美联储实施降息政策,JOLTS数据曾一度出现反弹。目前,JOLTS职位空缺大致稳定在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

从行业角度进行分析,2月份职位空缺数量下降,主要是受到零售业、金融业以及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岗位减少的影响。这些行业的岗位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行业当前面临的市场压力和发展困境。

目前,职位空缺人数比失业人数多51.6万人。职位空缺与失业人口的比率保持在1.1,这一数值与1月份持平,并且已经连续八个月维持在该水平附近。这一比例是美联储高度关注的指标之一。在2022年3月时,这一比例曾创下超过2的纪录水平。而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该比例为1.2,目前已经略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整体而言,这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逐渐趋于平衡。

2月美国就业市场遇冷,JOLTS数据揭示供需新变化

2月份的自主离职率为2%,与1月份基本持平,并且远低于2022年时3%的高点。通常情况下,自主离职的人数越高,说明劳动力市场越紧张,工人们更有信心离开当前的工作岗位去寻求更好的机会;反之,则表明工人们对自身找到新工作的信心不足。当前自主离职率较低的情况意味着,在对经济前景越来越悲观的大环境下,许多人对自己找到新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

根据JOLTS报告,2月份的招聘率维持在3.4%,这一数值接近疫情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反映出企业在招聘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受到市场需求、经济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尽管裁员率与疫情前大致持平,但近期裁员公告却持续增加,特别是联邦政府计划进行大规模裁员。3月份的裁员公告汇总信息将于本周四发布,届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裁员的具体情况。

有分析指出,围绕美国总统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得企业的投资计划陷入停滞状态,进而抑制就业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增长。近期,在多个调查中,消费者对就业前景和个人财务状况的信心都显示出悲观情绪。同时,沃尔玛和美国航空等企业也发出了需求减弱的预警信号。如果消费者支出显著减少,企业的招聘计划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媒体评论认为,2月份JOLTS职位空缺的意外下降,让人们更加坚信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渐降温。裁员和离职率的修正情况表明,今年年初劳动力市场的闲置程度比最初估计的要大。

随着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降温,相关数据有时甚至超越通胀数据,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经济数据。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会依据这些数据来评估美国经济是否释放出更多软着陆的信号。自去年9月以来,美联储多次实施降息政策,目的是避免美国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疲软。不过,在今年1月,美联储暂停了降息进程。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形容当前的就业市场处于一个“低裁员、低招聘”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了数月。经济学家普遍预计,本周五即将发布的重磅非农就业报告将显示招聘继续放缓,失业率维持在4.1%。

JOLTS报告是前美国财长、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任时最为看重的劳动力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美联储高度关注的劳动力市场数据。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对JOLTS统计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因为当前该调查的回复率很低,大约只有几年前的一半。

招聘网站Indeed发布的类似JOLTS的指数显示,美国2月份职位空缺数量有所下降。截至上周五,这一数字已经降至四年来的最低水平。

JOLTS职位空缺数据与美国ISM制造业PMI数据是在同一时间发布的。美国ISM制造业PMI在今年首次出现萎缩,价格指数创下2022年6月以来的新高。两大重磅经济数据发布之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短线跳水超过2个基点,降至4.15%下方,日内整体跌幅重新扩大至超过5.5个基点,逼近北京时间19:36刷新的日低4.1480%。

本文通过对美国2月JOLTS职位空缺等一系列就业数据的分析,展现出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温和放缓态势,供需渐趋平衡,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不确定性、消费者信心不足等。市场和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这些数据以评估经济走向,同时部分数据的可靠性也受到质疑。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671.html

(0)
RobertRobert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