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讯飞医疗科技,通过对其2024年财报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该公司在技术赋能医疗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详细阐述了其业务结构优化,包括G端业务的基石作用、B/C端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价值跃迁。同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红利,分析了讯飞医疗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未来战略转型方向。
讯飞医疗科技(02506)公布的一份财报,宛如一座里程碑,清晰地向市场展现了技术赋能医疗产业所蕴含的颠覆性价值。这份财报更是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揭示出AI医疗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背后的底层逻辑。
作为被誉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的企业,讯飞医疗科技2024年的财报数据格外引人注目。该年公司实现营收7.34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了32.0%。这一增速较2023年的17.9%几近翻倍,并且远超2021 – 2023年22.09%的复合增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公司的营收直接实现了翻倍,这无疑显示出其业务规模化正在加速推进。
下面是讯飞医疗科技历年营收及增速一览表:
在这份财报中,有一项数据尤为关键,它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技术驱动型企业的非线性成长轨迹。公司的亏损收窄了8.5%,降至1.33亿元。这一数据表明,讯飞医疗科技的商业化进程正在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临界点。
取得如此亮眼成绩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G端业务发挥了稳健的筑基作用,B/C端业务则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同时,星火医疗大模型的技术壁垒也在持续深化。
当传统医疗企业还在围绕AI的边界展开争论时,讯飞医疗已经以AI技术为基石,在多个业务板块取得了全面突破。其医院服务收入出现了激增,涨幅高达103.4%;患者服务收入更是成功突破了2亿元。B端和C端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也从26%跃升至47%,这一变化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了“市场驱动”的全新发展阶段。
### 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业务结构优化升级
在讯飞医疗的增长图谱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其业务结构的优化。财报数据显示,公司32%的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医院服务和患者服务业务的强劲表现。其中,医院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03.4%,达到了1.32亿元,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患者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6.6%,达到2.11亿元,这充分显示出公司在C端市场具备快速拓展的能力。
下面是讯飞医疗科技B/C端业务历年占比一览表:
B/C端业务的增速不仅远远高于公司整体32%的增速,而且在业务占比中增加了21个百分点,从2023年的26%提升至2024年的47%。
医院服务收入的激增,背后是星火医疗大模型在智慧医院场景的规模化落地。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融合了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的“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已经为门诊患者提供了640万人次的服务,AI质控准确率达到了90%。此外,与华为共同研发的私有化部署方案,推出了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医疗助手——讯飞星火医疗一体机,目前已在华西医院等多家医院上线。有研究表明,该一体机可使单院年均节省人力成本超过200万元。
这种技术的深度渗透,不仅带来了收入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它构建了医院对AI系统的长期依赖。当医生习惯使用AI来完成基础工作时,企业便掌握了医疗数字化的“入口权”。
C端市场的突破同样令人眼前一亮。讯飞晓医APP的用户数量突破了2000万,日均咨询量达到30万次,用户好评率高达98%,用户主动推荐率达到42%。这一系列数据为公司未来的商业化路径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值得注意的是,C端业务的毛利率高达56.22%,远超B端的51.5%,这充分印证了消费医疗市场具有高溢价潜力。公司通过“硬件 + 服务”的闭环模式,将AI从单纯的工具升级为健康管理平台,使用户从“使用产品”转变为“订阅服务”,商业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
B/C端业务的崛起,对于讯飞医疗来说具有商业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公司成功突破了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对G端市场的依赖,构建起了B端(医院服务)与C端(患者服务)双轮驱动的增长引擎。
然而,在B/C端业务蓬勃发展的背后,传统的G端业务仍然是公司的重要基石。从数据来看,尽管G端的基层医疗服务收入出现了微降,降幅为1.14%,但其贡献的2.37亿元收入(占比32.3%)以及60.1%的毛利率,具有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覆盖7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的智医助理系统,累计产生了9.1亿次辅助诊断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星火医疗大模型训练的“独家燃料”,更构成了政策壁垒。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在医疗领域的代表,公司在县域医共体、省级公共卫生平台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数据—模型—政策”的三重护城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G端业务的小幅减少,并非是市场竞争力下降的表现,而是公司主动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果。由此,公司形成了独特的“金字塔”生态架构:底层通过G端业务构建数据底座,中层依托星火医疗大模型形成技术壁垒,上层借助B/C端应用实现价值变现。
### 技术转化的双螺旋突破:从技术研究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价值跃迁
技术创新始终是讯飞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24年,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了2.97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40.4%,与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了3%。公司聚焦“算力优先 + 场景聚焦”的策略,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2024年,公司推出了行业首个医疗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X1”。通过优化算法和加强机器学习技术,该模型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医疗AI领域的技术优势。
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X1的推出,标志着公司在医疗AI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是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大模型,在医疗专业知识增强和医生循证思维优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在诊断推荐、健康咨询等医学任务上,其效果均超过了GPT – 4o以及DeepSeek R1。更为重要的是,其技术突破已经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讯飞医疗不仅是技术的引领者,也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作为全国唯一参与制定“医疗大模型技术评估体系”的企业,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制定了涵盖安全管理、数据治理、临床应用等多个维度累计7项标准。同时,联合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发布了全谱系全模态医学影像大模型开放合作计划,吸引了全球200余科研团队参与,形成了“技术外溢 – 场景创新 – 数据反哺”的生态闭环。
市场地位也印证了该技术战略的成效。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讯飞医疗2023年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排名首位。依托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NLP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讯飞医疗在医疗多模态交互、复杂语言理解上形成了代际优势,持续巩固了“医疗大模型第一股”的行业地位。
### 政策红利与行业刚需共振:迎来产业增长逻辑的黄金窗口
在中国医疗AI行业规模迅速扩展的背景下,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88亿元,并预计到2033年将激增至31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1%。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潜力。
此外,2024年国家相关重磅政策指引,也为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从基层到等级医院,全方位推动医疗服务体系优化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又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的信息化能力,推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在基层医疗中的应用。在国家战略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的时代浪潮中,凭借在医疗大模型核心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以及成熟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覆盖,讯飞医疗正迎来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财务数据显示,应收账款中76%来自政府、国企及医院客户,资信状况良好。近期国务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财政部“应支尽支”政策加速落地,地方政府付款周期有望缩短。随着相关经济刺激政策落地实施,将显著改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降低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和坏账风险,减少应收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提升净利润,讯飞医疗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有望获得双重提升。
展望未来,如果讯飞医疗能够实现B端收入占比突破50%,同时C端付费用户达到超过10%(对应讯飞晓医APP的下载率及硬件的客户数),这将标志着公司成功实现了从单一的技术提供商向综合性消费医疗平台的战略转型。
本文围绕讯飞医疗科技2024年财报展开,深入分析了其业务发展情况。在业务结构上,实现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B/C端业务崛起与G端业务筑基共同构建了独特的“金字塔”生态架构。技术创新方面,推出的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X1取得重大突破,并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发挥重要作用。结合行业快速发展和政策红利,讯飞医疗迎来黄金发展期,若未来能实现B、C端业务目标,将完成战略转型,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