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久基本农田到高标准农田,我国耕地保护建设迈入新阶段 春耕关键期,永久基本农田建高标准农田方案将重塑农业格局

本文围绕中办、国办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展开,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的现状,阐述了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概念及特点,强调了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要求,包括空间布局、时序安排、政策协同等方面。

在春耕生产的重要关头,一份对农业长远发展影响深远的重磅文件新鲜出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该文件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力争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这无疑是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优质耕地实施特殊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尽管我国耕地数量下滑的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并且连续3年实现总量净增加。然而,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不理想,耕地退化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虽然在耕地保护方面,各地层层签订了“军令状”,还建立了与耕地保护直接挂钩的考核经济奖惩机制。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仍然需要持续整治。由此可见,耕地保护和建设工作只能不断加强,绝不能有丝毫削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粮食产量目标设定为“1.4万亿斤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夯实耕地基础。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都属于优质耕地的范畴。相对而言,永久基本农田更侧重于保护,它是从耕地用途的角度进行划定和依法保护的;而高标准农田则侧重于建设,是通过投入财力,采取多种措施将其打造成高质量的耕地。不过,这两个概念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集中力量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10多亿亩高标准农田,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超过15.46亿亩。也就是说,在现有的19.29亿亩耕地中,大约八成是永久基本农田,一半以上是高标准农田。在实际情况中,两者有很大一部分是相互重叠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为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在之前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升级而来的概念。一旦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永久”二字的加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耕地的高度重视和严格保护。随着“三区三线”的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被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地块,并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如此严格的保护措施,必须精准地运用到关键之处。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将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通过综合采取工程、农业等多种措施,实现土地平整、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项目是当前农业领域财政投入力度最大的项目之一。在大多数地方,每亩的投资可达3000元,大部分资金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也有社会资本等参与。如此巨大的投入,同样要用到刀刃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就是要让这一目标从应然变为实然。

所谓“逐步”,意味着要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这就要求各地以务实的态度来推动这项工作。实际上,务实也是本次文件的一大显著特点。文件既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又强调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建设、分类施策。国家标准着重突出旱涝保收、抗灾减灾、产能提升等基础性、通用性要求;省级层面则需要细化制定田块整治、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地力提升等具体要求;市县级层面要制定简便易行、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这是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平原和山区的条件各异,甚至不同县之间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

需要始终明确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因此,在推进过程中,政策协同至关重要。虽然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牵头部门不同,但最终的大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对于资源禀赋好、生产潜能大、不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按照要求及时将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对于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要暂缓开展建设;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评估调整,依法将不符合划定要求的地块调出永久基本农田。

本文围绕中办、国办印发的相关实施方案,阐述了我国耕地保护和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概念与特点,强调了将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实施要求和政策协同等内容,凸显了这一举措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147.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