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讲述了东莞沙田镇党政代表团赴东坑镇考察调研的情况,介绍了东坑镇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以及此次考察背后所反映出的东莞镇街发展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在东莞的发展进程中,各镇街党政代表团之间的串门考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常规动作”。各镇街在发展的道路上,既有着“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又秉持着“抱团发展”的合作理念,共同推动着东莞的进步。
3月27日,沙田镇党委书记刘永定亲自率领党政代表团前往东坑镇进行考察调研。在这次考察中,双方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重点工作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这场跨镇街的“取经”之旅,意义非凡。它不仅是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具体行动,更为湾区镇域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从沙田镇党政代表团在东坑镇考察调研的整个过程来看,东坑镇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三重经验成功吸引了沙田镇的关注:
产业链协同的集群效应。在广东东勤科技有限公司,沙田代表团对该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市场布局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作为东坑镇新兴产业的代表,东勤科技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占地1.2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引领片区。这种“链式”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集群的重大跃升,为沙田镇临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乡村振兴的活化实践。“丁彭黄”片区的巨大变化给考察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该片区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活化文化遗存、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将黄屋青年创业街、传统宗祠等传统元素与芒果公园、南岸碧道等现代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乡村的特色风貌,又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东坑镇在典型村培育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历史文化保护与空间优化利用相结合的理念,为沙田镇推动水乡特色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经验互鉴促振兴。针对乡村振兴这一重要工作,沙田镇应重点关注东坑镇“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的创新机制。可以借鉴“丁彭黄”片区的开发经验,在保护疍家文化、龙舟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 + 生态 + 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新的“城市IP”,以此带动城市消费力的提升。同时,双方还可以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共享平台,定期交流在规划编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经验互通优治理。在生态治理领域,两镇聚焦于创新做法与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东坑镇在生态修复、绿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生态基底极好的沙田镇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河湖保护、绿色发展等层面积极吸纳东坑镇的经验,持续擦亮绿美沙田的底色。
为何学?
湾区镇域发展的最新逻辑
从智能工厂到古村新貌,从治水工程到生态公园,这场跨越40多公里的考察,清晰地展现出了东莞市镇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
此次考察背后,折射出东莞镇街发展的三个关键命题:
其一,破解资源约束的创新突围。面对土地开发强度趋近极限的现实情况,东坑镇通过“空间再造、产业成链”的方式提升了亩均效益,而沙田镇则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临港经济。两镇的经验充分表明,镇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在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其二,把握城乡融合的转型机遇。东坑镇“丁彭黄”片区连片统筹开发的成功实践,有力地验证了乡村振兴并非是城市化的对立面。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导入现代产业要素,这种“活化更新”的发展路径,为湾区城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其三,践行协作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东莞市大力推进“融深、向湾”战略的背景下,镇街“单兵作战”的发展模式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沙田镇主动走出去与东坑镇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展现了跨区域产业协作、经验共享的可能性。通过建立经验交流和衔接乃至政策协同的协作机制,有望形成“1 + 1 > 2”的聚合效应。
东莞沙田镇党政代表团赴东坑镇考察调研,东坑镇在产业链协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为沙田镇提供了借鉴。此次考察也反映出东莞镇街发展需破解资源约束、把握城乡融合机遇、践行协作发展要求,对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