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移情与反移情,解锁心理治疗新视角 移情反移情大揭秘:治疗关系的互动密码

本文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撰写,围绕心理治疗中移情与反移情这一重要话题展开。依据Tansey & Burke的论述,详细拆解了移情反移情中的互动模式,包括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和治疗师的内射性认同,还介绍了两者相对应的三种配对型式,为心理治疗相关人员提供了参考。

本文预计阅读时长约10分钟,全文超3300字。我是简单心理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Pro」项目课程导师。移情与反移情是心理治疗里无法绕过的关键话题,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治疗的进程。移情与反移情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依据Tansey & Burke的论述,详细拆解移情反移情中的互动模式,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考。

要是治疗师能够洞察在治疗关系里,个案是通过怎样的内在自体表征(self representation, SR)与客体表征(object representation, OR)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引发治疗师的回应,那么治疗师就能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在本文中,我将运用Tansey & Burke(1995)提出的架构,对治疗互动中个案的投射性认同与治疗师的内射性认同进行概念化阐释。希望通过对这个架构的解说和图例展示,大家能置身于移情与反移情的关系缝隙中,揭开治疗关系中移情与反移情的神秘面纱。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治疗关系中个案与治疗师的互动内射情况。图的左半边代表个案的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右半边则是治疗师的内射性认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首先来看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如果个案早期有过重要他人照顾不当的经历,那么在其内心就会形成受害者的“自体表征”(SR),以及将重要他人视为加害者的“客体表征”(OR)。而这种受害者的“当下自体经验”,个案会通过人际互动的投射性认同去影响治疗师(Liebert, Liebert, & Spiegler, 1998; Ogden, 1982; Tansey & Burke, 1995)。

在个案产生人际影响之后,就进入到治疗师的内射性认同阶段。Tansey & Burke(1995)指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会形成“互动的内射”(interactional introject)。这意味着治疗师在与个案的互动中,会产生在这段治疗关系里对自己的体验(自体表征),以及对个案的经验(客体表征)。也就是说,治疗关系中的自体表征是指治疗师在这段关系中对自己的感受;而客体表征则是指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对个案的认知,也就是治疗师对于个案的自我、个案与过去及现在客体,以及与治疗师互动的呈现。所以,治疗师是通过与个案的治疗关系中形成的自体表征与客体表征,来倾听和接收个案的互动信息。

个案的投射性认同与治疗师的内射性认同相对应的配对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一致型,另外两种是互补型。下面分别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致型

所谓一致型,是指治疗师在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与个案相似的情绪感受(比如,都有受害者的感受)。个案当下的自体经验认同早期自己作为受害者的自体表征,然后通过投射性认同传递给治疗师,治疗师当下的自体经验也认同在互动内射中个案的客体表征,这样个案与治疗师的当下自体经验就达成了一致。

深入了解移情与反移情,解锁心理治疗新视角 移情反移情大揭秘:治疗关系的互动密码

图/互补型

比如,以上述一致型的案例来说,个案“内射的客体关系配对”同样是“疏离(个案的客体表征OR)—被抛弃(个案的自体表征SR)”,但个案当下的自体经验变成了加害者。也就是说,个案内化了早期他人疏离自己的方式,在治疗关系中成为疏离治疗师的加害者,此时个案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人际影响来疏离治疗师。治疗师内在的“互动内射的客体关系配对”则是“疏离的加害者(治疗师的客体表征OR)——被抛弃的受害者(治疗师的自体表征SR)”,治疗师当下的自体经验也真的成了被抛弃的受害者。这时,个案当下的自体经验(疏离的加害者)与治疗师当下的自体经验(被抛弃的受害者),恰好与个案早期内化的「内射的客体关系配对」形成互补,只是个案和治疗师的角色发生了互换,个案成了疏离的加害者,治疗师成了被抛弃的受害者。

2. 个案认同受害者自体表征,治疗师认同加害者自体表征

另一种互补型,是指个案当下的自体经验(例如,受害者)与治疗师当下的自体经验(例如,加害者)和上一个互补型的角色是对调的。也就是说,个案当下的自体经验认同早期作为受害者的自体表征,并且通过投射性认同传递给治疗师,从而引发治疗师产生加害者的感觉,即治疗师当下的自体经验认同自己为加害者的自体表征。

深入了解移情与反移情,解锁心理治疗新视角 移情反移情大揭秘:治疗关系的互动密码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参考文献:

Liebert, R. M., Liebert, L. L., and Spiegler, M. D. (1998). Liebert and Spiegler’s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8th ed.). Belmont, CA: Brooks/Cole.

Ogden, T. H. (1982).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psychotherapeutic technique. New York:Jason Aronson.

Tansey, M. J., & Burke, W. F. (2013).Understanding countertransference: From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to empathy. Routledge.

本文围绕心理治疗中的移情与反移情展开,借助Tansey & Burke的论述,剖析了个案的投射性认同和治疗师的内射性认同的互动模式,并详细介绍了两者相对应的三种配对型式。这有助于心理治疗从业者更好地理解治疗关系中移情与反移情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介入。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940.html

(0)
GaietyGaiety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