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记忆:老城区焕新,激活城市文旅活力,莞城东莞记忆:探寻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之路

东莞的新型文旅项目“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开放后带来的积极影响。详细介绍了莞城过去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该项目的建设情况、改造难度、挖掘出的历史文化,以及在业态丰富和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方面的探索,探讨了东莞在文旅发展上的思考和未来方向。

沿着东江大道一路前行,鳒鱼洲、东莞记忆等东莞的新型文旅项目逐一映入眼帘。它们与旁边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这座工业城市独特的文旅风景线。

去年年底,东莞首个街区型“修旧如旧”城市更新项目——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自开放以来,这里便持续吸引着大量游客,日均客流量高达8万人次。

过去,当人们谈及莞城,往往只知道它是东莞的老城区,是城市发展的“原点”。然而如今,借助东莞记忆项目,莞城已不再仅仅代表着过去的繁华与兴旺,它更象征着东莞在探寻文化与商业记忆、打造网红打卡新地标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

曾经,随着城市中心不断向南发展,莞城老街区逐渐沦为“被遗忘的角落”。莞城街道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汪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莞城本身区划面积有限,文旅开发用地供应不足,而且缺乏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的入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莞城的文旅产业发展遭遇了诸多难题,比如旅游资源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特色品牌,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旅营销和传播能力较弱等。

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选址于莞城历史资源最为丰富、历史价值最高的区域,总投资约13.3亿元。通过这个项目,东莞将莞城历史街区打造成了一座“城市博物馆”。项目采用“微改造”的更新策略,把老旧街区转变为一个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综合社区,为东莞老城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莞记忆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还发掘出了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这一发现实证了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此后,东莞计划建设城墙考古遗址公园,这让莞城看到了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的新希望。

以一条街区激活城市文旅记忆

开放近三个月以来,东莞记忆首开区依旧热闹非凡。这条承载着老莞人记忆的百年老街,经过精心改造后,焕发出了崭新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吸引着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前来体验打卡。短短几百米的试开放街区,日均客流量竟然高达8万人。

东莞记忆:老城区焕新,激活城市文旅活力,莞城东莞记忆:探寻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之路

对于东莞这座以工业著称的城市而言,如何发展文旅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东莞如何构建新一轮的城市文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东莞若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潮流生活休闲聚集地,首先需要着重思考如何构建城市整体的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认可东莞、选择东莞,从而构建起自身的城市文化认同。

林江指出:“要推动一座城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其核心逻辑在于——人是城市的尺度。”而东莞记忆项目恰好为东莞构建了这样的认同和记忆,让这份共同记忆在曾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2亿人口中广泛传播。

东莞老字号东方红照相馆是首开区里备受市民熟知的商铺之一。这间照相馆见证了东莞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项目完工后,东方红照相馆店主张叶仁第一时间搬迁进驻。他表示:“开街以后人流量明显增多了,前两天还有老街坊找过来,说要拍一张留作纪念。”

然而,作为老城区更新项目,东莞记忆的改造难度丝毫不亚于其他地区,可以说每一处都需要“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承建工程建设的中建三局湾区公司项目经理李继伟以骑楼街上的110栋老房子为例,介绍说:“里面很多木结构已经不堪重负,改造时既要进行加固翻新,又不能改变原有的墙体,有的要在外面‘穿衣’,里面再加‘内胆’,这对施工工艺是极大的考验。”

以100多年前创办的商号“天成纱罗绸缎”为例,该商号曾是东莞颇具名气的文房商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商号被掩埋在砂灰之中。负责此次修缮工程的技术人员李刚介绍,“天成纱罗绸缎”所在的骑楼是一栋中西结合的历史建筑。修缮前,建筑的外立面经过粉刷,且风化破损严重,谁也不知道商号的存在。李刚和团队花费了近20个工时,才最终将这块百年店铺招牌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开放的中兴路骑楼街上,类似这样的老商号在修缮过程中被发掘出了10余个。这些老商号的重见天日,让人们对它们的历史故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也唤起了无数老一辈东莞人心中的记忆,为东莞记忆持续吸引游客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除了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新,老城区的活化利用更关键的是要丰富街区的内容业态。纵观全国老城区更新和文旅“出圈”的成功典范,如广州的陈家祠、永庆坊,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成都远洋太古里等,都遵循着历史建筑精细化保护、功能置换、文化传承与商业融合的模式,其背后依靠的是一座城市整体文旅的吸引力。

随着东莞记忆项目部对这些老商号进行挖掘活化,莞城也在积极引入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新业态,努力让东莞记忆项目成为东莞老城区探索文旅融合的典范。

东莞记忆项目运营方万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记忆引入了东莞本地潮流品牌和老字号,通过特色产品和商铺,结合地方文化标签,吸引游客和年轻人,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负责人说:“我们首先邀请了从东莞走出去的知名服饰潮牌,让这些潮流主理人回到故乡,比如拥有121万粉丝的SUPERTOFU,拥有51万粉丝的DAKYAM等。”

新店与原住民和谐共存,使得街区的商业气息与家庭气息相互交融。行走在更新后的中兴路,人们既可以逛潮牌服饰店、年轻主理人店、书店、艺术展馆,品尝咖啡和本地凉茶,也可以寻访老字号钟表店、照相馆。未来,这里的青年公寓、共享空间、独立工作室等设施,还将为人们提供更多与工作、生活相关的驻留选择。

莞城街道规划管理所李嘉华表示:“青年是当前引领潮流风向的主力军,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城不再空心化,让青年在这里有获得感,这背后就是莞城的宜居和新生。有新业态、新人口进入,还有新生活。”东莞记忆项目并非只是简单的“修旧如旧”和引进新业态,它背后蕴含着老城区如何焕发旺盛生命力的全新命题。

探索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之路

自宋代以来,历代的城市遗迹、始建于1384年的西城楼、1930年的岭南骑楼和老字号商铺,让莞城一直是东莞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

然而,过去的莞城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城市开发强度高达96.4%,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建筑破旧化、文化难创新等问题一度困扰着这座城市。此外,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尚未成熟,使得莞城迫切需要寻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去年,东莞正式获评中央首批城市更新行动资格,这为莞城老城区的活化利用吹响了号角,也为其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机遇。对于莞城来说,如何通过城市更新项目找到城市新的生存路径,不仅关系到莞城文旅产业的发展,更关乎这座老城区转型升级模式的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莞记忆项目既借鉴了佛山、广州、苏州等城市依托人文景观和历史底蕴、借助旅游客群转化商业价值的成功经验,又通过招商和宣介,探索出了一个东莞老城区破局的商业改造案例。

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今年莞城将从多个方面推动东莞记忆项目成为其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旅产业的核心。例如,打造贯通可园—骑楼历史风貌区—迎恩门的历史文化之径,与已开放的明渠段共同构建滨水文化活力带;进一步引入多元化业态,积极引进非遗工坊、本土青年品牌、国际潮牌,形成“传统+新锐”的商业共生矩阵。

陈钊还表示:“我们还将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培育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与东莞记忆项目相配套,推动莞城产业与文旅互补互促、融合发展,将‘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城市大力推进存量更新的背景下,过去那些依赖于地产经济的文旅项目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市场正在重新审视文旅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将其仅仅视为简单的开发项目或旅游场所。

林江认为,当前各城市、品牌业态都在注重“场景重构”视角,但这绝不仅仅意味着打造一个景观,关键在于“人”——即处在这个城市空间中的居住者和消费者。通俗来讲,就是要做到服务于人,重新塑造城市居民和游客共同幸福的社会生活。

以成都历史工业遗址更新项目“东郊记忆”为例,该项目在公共空间的打造上经历了多次更新调改,充分考虑了游客在消费之外的多种需求。调整后的东郊记忆业态分布丰富,集休闲娱乐、艺术创意、商务办公、酒店住宿于一体,满足了不同人群对音乐、潮流、时尚的需求,打造了一个融合文化、商业、旅游的全新业态。

在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当下,莞城如何借助东莞记忆项目以及未来打造的复合型城市考古遗址公园等载体,真正以场景视角和人本需求为依托,探索出一条东莞人文经济学的样本道路,或许是摆在莞城打造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之路上的必答题。

在林江看来,这首先需要东莞将“东莞人、东莞文化、东莞元素”三个层面通过项目载体展现出来,同时,东莞还需要在文旅服务上有更大的作为,更加强调服务意识、运营意识、创新意识,持续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答好人文经济学的时代考题。

本文围绕东莞的“东莞记忆”文旅项目展开,介绍了其开放后的情况,剖析了莞城过去文旅发展的困境以及该项目在建设、改造、业态丰富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探讨了莞城如何通过此项目探索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之路,强调了文旅发展中文化认同、场景重构和服务于人的重要性,为东莞未来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876.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