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期地震灾害情况,包括缅甸强震造成中国公民伤亡、汤加群岛地震、西藏等地地震等,同时介绍了中国救援队在缅甸的救援成果、中国政府援助物资抵达缅甸等情况,还邀请专家解读地震活跃期疑问,并科普了地震避险知识。
截至今日(3月31日)上午11时,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已确认,缅甸强震已导致1名中国公民不幸遇难,另有15人受伤。中国救援队在缅甸的搜救工作一直在紧张有序地持续着,目前已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
而就在昨晚,又有一地发生了7.3级地震。3月30日20时18分,汤加群岛(南纬20.30度,西经173.75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此次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但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影响。目前,美国海啸预警中心已经解除汤加海啸警报。
昨夜今晨(3月30 – 31日),西藏拉萨市当雄县、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广东茂名市高州市相继发生地震。
近期全球多地频发地震,这一现象再次引发了有关地震活动是否进入活跃期的讨论。地球难道进入“震动模式”了吗?对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高孟潭表示“这种担忧没有必要”。高孟潭介绍,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约12 – 14次,8级以上地震约1 – 2次。将2025年1月1日至今与去年同期全球地震数据对比,可发现2025年的地震频率明显低于2024年同期。也就是说,地球不仅没有进入所谓的“震动模式”,反而显得更加平静。
虽然地球并未进入“振动模式”,但缅甸此次突发的7.9级强震,还是造成了多地重大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面对这一灾难,中国救援队闻令而动、奉命远征。他们冒着酷暑紧张工作,全力以赴在震后“黄金72小时”内抢救更多生命。截至目前,中国救援队已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
当地时间3月31日7点15分左右,中国救援队成功搜救出一名在废墟中被埋压超过65小时的29岁女孩,该女孩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当地时间3月31日6点20分许,中国救援力量搜救出一名被埋压超过60小时的孕妇,该孕妇获救时生命体征同样良好。当地时间3月31日5点37分,中国救援队、中国公羊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市的天空公寓救援点搜救出一名在废墟中被埋压超60小时的幼童,孩子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当地时间3月31日0点40分,中国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市长城饭店救援点搜救出一名被埋压人员,该女性被困近60小时,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
今天(3月31日)中午,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抵达仰光国际机场。首批援助物资包括帐篷、毛毯、急救包等。这批物资搭乘运 – 20抵达缅甸,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支持。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北京时间31日00:50,中国国际救援队搭乘中国空军运 – 20飞机,飞抵缅甸内比都机场。抵达后,随即兵分多路,赶赴多个救援点位开展紧急救援行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衷心祈愿救援人员平安顺利,也深切希望灾区人民能够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而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时,人们所处环境各异,面临的潜在风险也千差万别,多掌握一些防震避险知识能有效提升生存的可能。
以下是地震避险的十大“禁地”:
1. 别坐电梯:强震可能导致停电甚至楼体振动、变形,一旦电梯发生故障或卡在楼层间,人们很容易被困住,逃生难度加大。
2. 别跳楼:即使住在低楼层也不要选择跳楼逃生,这样不仅容易受伤,还可能被高处坠物砸到。
3. 别躲在悬挂物附近:地震时未被固定的物体容易坠落伤人,务必远离它们可能位移或掉落的位置。
4. 别躲在阳台、窗户附近:阳台承重弱,窗户易碎,都会给人造成伤害。
5. 别在楼道或楼梯停留:楼道、楼梯缺乏可供遮蔽的空间且承重能力有限,如果遇到人流甚至可能发生踩踏。
6. 别靠近高大建筑物:强震容易对房屋结构造成影响,使其不稳定性增强,即使房屋未倒塌,坠物和玻璃碴也很危险。
7. 别靠近大型基础设施:强震可能影响电力、水利、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诱发次生灾害,务必提前远离。
8. 别在海边停留:如果强震发生在海里,可能诱发海啸。海边游玩时若收到地震信息,应立即撤离。
9. 别在山区停留:强震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山区地形复杂,一旦被困,通讯与救援受阻,危险重重。
10. 别留恋财物:钱财是身外之物,生命只有一次,要把握好最佳避险时间。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地震来临时不要惊慌,应就近躲避震后快速撤离。日常生活中,需多学习防震避险知识,留意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最大程度降低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本文围绕近期多地地震事件展开,包括缅甸强震、汤加群岛地震等,介绍了中国救援队在缅甸的救援成果以及中国政府的援助行动。同时,专家指出地球并未进入地震活跃期。最后科普了地震避险知识,提醒人们做好防震准备,降低地震灾害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