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太平古墟展开,介绍了其曾经作为商业中心的繁荣景象,讲述了“墟”的概念,还详细梳理了太平古墟从1923年到1985年的行政变革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最后提及如今太平古墟虽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太平”仍在虎门留下诸多痕迹,并呼吁提供相关历史线索或物品。
在往昔的岁月里,太平古墟作为昔日莞邑三大墟镇之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虎门这片土地上,是虎门一带当之无愧的商业中心。
曾几何时,在鹅公山下,太平河畔,一幅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商铺一家连着一家,仿佛一条看不到尽头的商业长龙;食肆更是林立其间,各种美食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四方的客商如同百川归海般云集于此,有的忙着谈生意,有的在挑选商品,整个太平古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多少曾经的记忆逐渐被岁月的尘埃所湮没。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太平墟改立太平镇的100周年;而2025年,则又是太平镇改设虎门市的100周年。为了留住珍贵的历史文脉,保存这座城市的记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虎门太平的那些相关故事。
太平墟,也就是如今虎门鹅公山至太平水道一带的区域,它是虎门最早的建成区。在近代,这里还是珠江口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以及对外贸易港口。其工商贸易十分发达,南连香港,北接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不仅曾是莞邑三大墟镇之一,在20世纪前半期还曾两度设市。
从威远岛眺望大虎山。(唐汉成摄)
虎门传统的中心城区过去被称为太平,这个名字是寓意取名。其范围包括以鹅公山为中心的今虎门中心小学、执信公园、则徐路到太平水道一带。太平水道曾经是商船、渔船、兵船靠泊的地方。出海贩货、捕鱼的人们,常常要与风浪、凶险进行搏斗,用“太平”来称呼此地,饱含着人们对安宁、和平的美好向往。
什么是墟?
在旧时,商业远没有如今这般发达。在城市之外的地区,并不能随时随地进行购物。人们要在固定的日期(多以农历确定,如逢三六九,或逢五、逢八、逢十)到专门的地方去购买物品。这种交易场所,在南方被称为墟或圩(北方称为集或会,西南称场),交易日被称为墟日,去购物就叫做趁墟(赶集、赶会、赶场)。每逢墟日,各地的商贩们便会携带来自三江五湖的货物前来出售,四村八乡的顾客也会纷纷赶来趁墟,精心选购自己心仪的商品。
随着交易的日益活跃,一些墟逐渐发展成为每天都有交易的“逐日市”,还出现了专业化的墟市,进而又发展为镇乃至市。如今,传统的墟市已被现代化的市场、商场、超市所取代。
民国时期的太平墟。
1923年
1923年10月22日,孙中山先生前来视察太平墟,这无疑为太平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1924年
从1924年开始,太平墟进行了行政变革,改为太平镇。
民国时期的太平墟。
1925年
1925年,太平镇又改为虎门市。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广东多个商贸发达、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置为“市”。这些“市”仅是一种自治团体,并非一级地方行政实体,而且没有规定共同的设置原则。和虎门市类似的“镇级市”,还有江门、海口(今属海南省)、佛山、陈村(今属佛山市顺德区)、九江(今属佛山市南海区)、石龙、北海(今属广西)、梅菉(今属吴川市)等。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改革市制,设市要求大为提高,上述“镇级市”纷纷取消。
1938年
1938年10月,虎门沦陷,果栏街、则徐路一带数十家商铺毁于大火,百姓们不得不四处逃难。在抗日战争期间,太平镇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景象,变得满目疮痍。
20世纪40年代后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平属东莞县第五区,辖虎门寨、南北面乡(今威远岛)等地,总人口19307人。此时,这里水陆畅通,商旅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太平桥河岸,每天来往的商船多达五六百艘,流动人口也急剧增加。当时,太平有“不夜天”“小香港”之称。士绅王若周等名流发起重整莲溪公产,与商会联合,成立莲溪局董事会。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前夕,太平一些金融、粮食、草织大户逃往香港,不少门店倒闭撤离。全镇仅存工商业约五百来户,从业者二千余人。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随即设置莞城、石龙、太平3个县辖市。至1950年5月,太平等3市改为县辖镇。
1958年
1958年9月,太平镇并入虎门人民公社。
1959年
1959年5月,又从虎门人民公社中分出太平镇人民公社。
1980年
1980年6月,太平镇人民公社改为太平镇。
1983年
1983年5月,原属虎门人民公社的阿娘鞋岛(今威远岛)南面、北面、武山沙、九门寨4个生产大队划归太平镇。
1985年
1985年10月,太平镇与虎门区(1983年10月,虎门人民公社改为虎门区)合并,设立虎门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太平镇政府驻地改称太平港。如今的东方社区、则徐社区即为原太平镇所辖。
作为旧时的商品集散地,“墟市”这种商业形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太平墟”也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如今的虎门,商贸更加繁荣,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店铺、商场、超市星罗棋布,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再也不必等到“墟日”去“趁墟”。但时至今日,仍有长者把去虎门中心区称为“出太平”。
1985年和虎门区合并为虎门镇之后,“太平镇”作为行政区已消失40年。但“太平”仍在虎门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太平水道、太平小学、太平派出所、太平广场、太平电子城、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太平花园、太平立交等地名都以“太平”命名。虎门通往东莞城区的莞太路、通往长安的太安路(省道S122线)、通往沙角的太沙路、通往宝安的太宝路,也都包含着“太平”这一历史地名。
如果您有和“太平古墟”相关的历史线索或物品,可与以下单位联系:虎门镇“太平古墟”历史文化研究和物品收集工作小组。
本文详细介绍了虎门太平古墟的历史变迁,从其曾经的商业繁荣,到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变革,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虽然“太平墟”和“太平镇”已成为历史,但“太平”的印记仍深深留在虎门。同时,呼吁人们提供相关历史线索和物品,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