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孤独症群体,深入介绍了孤独症的特点,讲述了社会对其关注从“救助”到“赋能”的转变,详细阐述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针对孤独症孩子的多种治疗方法,还提及了医院在关爱行动中的举措以及对多动症、学习困难等问题的应对方案,旨在呼吁大家理解和关爱神经发育多样性群体。
“妈妈,为什么小宇总在转圈圈呀?”
在诊室外的走廊上,6岁的朵朵满脸好奇地向妈妈发问。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小宇的身上。此时的小宇,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仿佛这个小小的陀螺就是他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独特密码。这样的场景,其实是众多孤独症家庭里再平常不过的一幕,同时也是我们深入理解“神经多样性”的重要起点。
认识孤独症:大脑有着不同的“接收频道”
孤独症并非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神经发育差异”。这就好比电视机需要调整频道才能接收到合适的信号一样,孤独症孩子的大脑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有着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方式。
社交沟通的“特别模式”
• 他们可能会刻意回避与他人的目光接触,但却会用小小的手指紧紧地拉住你的衣角,以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依赖。
• 对于玩笑话,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却能对交通标志符号过目不忘,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 很少会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有时却会突然把自己最心爱的饼干塞进你的手心,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友好。
感知世界的“独特滤镜”
• 普通的空调滴水声,在他们听来却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然而对于轻柔温暖的拥抱,他们却可能毫无反应。
• 他们会痴迷于旋转的洗衣机滚筒,能一动不动地盯着变动的电梯数字看上半个小时,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 只愿意穿固定颜色的袜子,在选择物品时也只钟情于这种颜色,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
• 在饮食方面,他们非常挑食,只吃某种颜色或质地的食物,这也体现了他们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行为模式的“安全结界”
• 他们喜欢沿着地砖的缝隙走直线,一旦偏离哪怕1厘米,就会变得焦虑不安,仿佛偏离了自己的安全轨道。
• 会不厌其烦地把恐龙模型按大小排列20遍,当完成排列时,眼睛里会闪烁出兴奋的光芒,似乎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
• 每天必须吃同样形状的饭团,如果改变了摆盘的样式,就会拒绝进食,这是他们为自己构建的一种安全感。
这些并非“异常”,只是他们与世界的连接方式不同
2025年,孤独症服务领域迎来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随着《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的全面推进和落实,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也从单纯的“救助”逐渐迈向了“赋能”。今年的主题“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正是对这一全新理念的进一步深化。
当科学遇见温度:为独特心灵搭建桥梁
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儿少心理科,大家都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特“操作系统”来到这个世界的勇敢探险家。这里的目标并非是去“修正”他们的不同之处,而是帮助他们找到与外界进行连接的“专属频道”。
1. 感官的奇幻旅程:感统训练
“为什么有些孩子讨厌拥抱却痴迷旋转呢?”这很可能与他们的感官处理差异有关。医院的感官整合计划精心设计了“触觉迷宫”“平衡”等充满趣味的游戏。孩子们可以赤着脚去探索不同质地的地板,通过悬吊秋千、隧道组合、蹦床、万象组合感觉训练球滚筒等丰富多样的感统训练器材,进行精准的感统训练。这种训练能够有效刺激孩子的前庭觉和本体觉,帮助他们构建起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和谐的对话。
2. 量身定制的成长地图:个别化训练
医院始终坚定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幅独一无二的 “能力拼图”。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为他们量身打造丰富多样的游戏。这些游戏不仅能够契合孩子的特点,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对于那些热衷于排列玩具车的孩子,治疗师会让他们扮演 “停车场管理员”,在充满趣味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而针对还未开口说话的孩子,治疗师则会借助动物模拟发声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发声。
这些看似充满 “魔法” 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家长们一直头疼的难题。而这背后,是治疗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展的既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治疗。在这里,孩子的兴趣不再仅仅被看作是 “刻板行为”,而是成为了开启他们潜能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有家长惊喜地分享道:“孩子刚来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他第一次主动找我要糖果!” 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跨越,也是康复治疗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见证。
3. 语言的多元表达:不只是说话
当语言卡在喉咙里无法表达时,治疗师会用《节奏对话歌》来唤醒孩子的声带,也可以把“我想回家”变成一幅会发光的涂鸦。不仅有康复治疗师通过早期介入丹佛、应用行为分析等专业的治疗手段,帮助孩子建立起与人沟通的桥梁,还有心理治疗师用沙盘搭建“情绪城堡”,游戏治疗师用丰富有趣的扮演玩具游戏,帮助孩子用象征物表达内心的想法,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
4. 温柔唤醒大脑:经颅电刺激技术
针对重度社交障碍的孩子,医院采用了无创式经颅电刺激(E – TDCS系列),就如同给大脑做一场舒适的“按摩SPA”。通过调节特定脑区的电流,作用于特定脑区,调节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的重塑和修复。
落实关爱行动:从医院到社会的共融之路
2025年的关爱行动着重强调“全生命周期支持”与“社会协同”,医院正积极地参与其中:
早期网络宣传: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科普,让孤独症的发现窗口能够前移,以便更早地进行干预。
家校医联动:联合社区幼儿园开展公益筛查活动,为学校提供融合教育支持包,走进学校进行科普宣传,让教师和家长能够及时识别孩子“沉默的求助信号”。
家庭赋能:与每一个来训家庭积极沟通联系,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家庭训练内容与计划,帮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过程中。
给每一位家长的小行动指南
1. 蹲下来,慢半拍:与其急切地催促孩子回应,不如蹲下来,耐心地陪他一起观察旋转的风车叶片,用心去感受他们的世界。
2. 用优势视角发现“超能力”:那个痴迷地铁线路图的孩子,也许在空间思维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3. 给自己一份关怀:家长不是超人,在忙碌于照顾孩子的同时,也需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喘口气”,照顾好自己的身心。
[不止于孤独症:全面守护神经发育多样性]
作为儿童神经发育领域的守护者,医院同样关注多动症、学习困难等常见问题:
多动症全周期管理
医院相信每个坐不住的孩子都是一颗未被解码的“能量星球”,由精神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组成的“超能战队”,把专业的训练变成一场趣味十足的探险:
大脑健身房
「森林寻宝」注意力特训:孩子们要从满是奇珍的森林密境图片里,精准地揪出5种神秘目标物。每一次寻找都是对专注力的深度淬炼,在趣味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的持续专注力能够飞速进阶!
「时间管理器」游戏:在计时器的监督下完成舒尔特方格训练,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可见的数字,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
情绪魔法课
「温度计说话」:用红黄蓝三色卡片帮助孩子表达“要爆炸”、“有点烦”、“我可以” 等不同的情绪状态。
「家庭任务卡」:把收拾书包变成“特工装备整理”,刷牙变成“牙齿卫士行动”,让日常任务变得有趣起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学习困难解码计划
多方面诊断评估:从神经功能、心理认知、家庭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溯源,全面了解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
定制学习方案:
针对那些常将文字镜像颠倒的小朋友,医院精心打造了一套视觉与触觉深度融合的独特学习法。以生动的视觉画面为引导,搭配丰富的触觉感知体验,从多个维度输入知识,在他们的脑海中深深烙印下正确的文字形象,帮助孩子轻松跨越学习障碍。
特色服务
“成长加速器”暑期训练营:为放假的孩子提供全方位、针对性的训练,给他们一个提升和“改造”的好机会。
“第二大脑”周末家长课堂:教导家长如何把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家长学会与孩子更“轻松”地相处。
“我们相信
每个与众不同的灵魂
都值得被世界温柔解码”
本文全面介绍了孤独症的特点、社会关注的转变,以及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针对孤独症孩子和其他神经发育问题的治疗方法、关爱举措等内容。强调了要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神经发育多样性群体,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