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新兴的AI Agent产品,以Manus的火爆为切入点,介绍了AI Agent市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的布局情况,以及AI Agent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市场格局进行了分析。
在当今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款名为Manus的AI Agent产品在发布短短3周内,再次吸引了整个AI界的目光。它开启收费模式尝试商业化,积极接洽融资且估值大幅上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回溯到3个星期前,中国团队Monica发布了全球首个通用型自主智能体Manus,这款产品一经问世便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也让智能体(AI Agent)市场成为了焦点。
如果说ChatGPT拉开了本轮AI产品发展的序幕,那么进入2025年,AI Agent则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下一代AI产品形态。今年,大模型的竞争战场已经转移到了AI Agent领域。微软、谷歌、阿里等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布局,试图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OpenAI、智谱、Monica等初创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Agent”产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资本市场也对AI Agent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3月6日Manus发布当天,A股AI智能体概念板块异常活跃,超过150只概念股涨停。
随着智能体成为众多参与者竞相追逐的对象,人们不禁会问:在这场科技巨头与新兴势力的激烈竞争中,AI Agent最终的市场格局会是百花齐放,还是会像基座大模型那样走向集中呢?
▍一个能力边界持续扩张的“自主打工人”
当用户向Manus提出“帮我安排一次北京出差”的需求时,这台智能AI会自动完成机票比价、酒店筛选、行程规划等一系列任务,甚至还能根据用户的过往偏好推荐合适的餐厅。此前,智谱发布的AutoGLM也具备强大的能力,它支持跨APP操作,还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红包。
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上述指令的整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人类的干预。这种“任务闭环”能力,被认为是AI Agent与传统聊天机器人,甚至是通用大模型的本质区别。
谷歌在最新发布的白皮书中对AI Agent进行了定义:它是一种能够观察世界、利用工具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大模型应用。AI Agent不仅具备自主性,还能主动推理出下一步的行动策略,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AI Agent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的讨论,是因为它对于人类的意义重大。这项技术为人类提供的价值正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转向实际的行动支持,这预示着生产力和创新将迎来新的浪潮。
《科创板日报》记者此前报道,第四范式近期进行了战略升级,成立了范式集团。其目的是将AI Agent的能力应用到更多的领域。范式集团创始人戴文渊表示,他们希望利用AI Agent来理解人的需求,并结合能解决问题的世界模型的能力,从而实现AGI的目标。
戴文渊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第四范式早在2023年就提出了AIGS的理念,其最终目标是让员工能够通过自然语言与AI进行沟通,从而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与如今的AI Agent理念不谋而合。
此前,第四范式也在多个场合展示了其Agent在企业场景下的应用。例如,通过一张草图,Agent可以在几十万的零部件中自动查找出相似的零部件,并给出不同的自动化装配方案,以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还能根据实时的水文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区域、灾害类别和灾害等级进行预测,并自动给出安置方案。
由此可见,AI Agent的能力边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替代人类的工作,更会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流程,甚至是公司的运营模式。
▍巨头卡位,AI入口之争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Agent爆发的一年。Gartner预测,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通过AI Agent完成。银河证券预测,2028年中国AI Agent市场规模将达到8520亿元(CAGR 72.7%),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
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以及AI技术的不断演进,吸引了苹果、谷歌、微软、OpenAI等全球科技巨头的积极布局。然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其实是“入口权”之争。
就像浏览器曾经是PC互联网的入口,APP主导了移动时代一样,Agent将成为AI时代的核心交互入口。未来,人们不再需要进入不同的APP去下达不同的任务,而是可以统一对Agent下达命令,由Agent调取不同的软件和模型,完成具体的任务,满足各种需求。
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生活中,当AI Agent存在于汽车、AR眼镜甚至家电中时,手机和各类APP将不再是获取和查询信息的唯一途径。在工作中,当AI Agent与各类办公工具和企业软件深度融合后,工作模式将从低效的“不断往复的软件操作”转变为高效的“一个指令轻松搞定”。
围绕AI Agent,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加速。《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字节跳动的Dev Infra团队近期开发了一款功能类似于Manus的产品,名为Dev Agent。该Agent通过集成内网知识库和多种内部工具,能够完成调研、开发、数据分析等任务。不过,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实验阶段,仅面向Dev Infra团队员工进行内测,属于内部工具,不支持外部用户使用。
阿里巴巴也在近期推出了AI旗舰应用新夸克。新夸克基于阿里通义领先的推理及多模态大模型,全面升级为一个无边界的“AI超级框”。阿里巴巴表示,新夸克将告别传统搜索,升级为一个All in One的“AI超级框”,能够满足用户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各类AI需求。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AI产品形态是Chatbot,而夸克则希望更进一步,将AI对话、深度思考、深度搜索、深度研究、深度执行等功能整合到一起,以一个极简的“AI超级框”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
▍百花齐放还是赢家通吃?
两年前的“百模大战”让大模型市场竞争激烈,如今的AI Agent市场也有类似的态势。不过,目前基座大模型的竞争格局已经逐渐明朗,基于开源的基础上,市场逐渐收敛至几家巨头独大。那么,未来一两年内,AI Agent的市场格局将会如何发展,是否会形成类似的态势呢?
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认为,由于Agent并非能够实现通用,因此市场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而是会形成一个非常长尾的供应商格局。市场上将会出现很多不同的Agent,每个Agent都由不同的公司运营。
从大模型落地这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AI Agent更像是落地的“杀手锏”。目前,各厂商的Agent发展路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主要分为面向企业和面向个人两个方向。前者旨在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后者则更像是个人的助手。
例如,Manus、OpenAI专业领域代理的方向更侧重于个人市场;而第四范式等厂商则更多地将目标指向企业市场。
行业人士认为,面向企业的Agent应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技术复杂度来看,这不仅需要通用的Agent能力,更需要基于对企业运营的深入理解,能够实现数据整合、任务理解、任务分发、多模态、决策自动化等综合AI能力。
同时,企业的场景更加严肃,容错率较低,工程化难度更大。如果把C端用户使用的Agent比作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企业端使用的Agent则更像是工作多年的专家,在某些垂直领域的能力、经验和执行力更加专业。
正如Salesforce CEO在炮轰微软AI时所说:“微软只是把ChatGPT包装成Copilot售卖给企业,无法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戴文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第四范式一直专注于企业服务领域,因此公司的解决方案是为企业提供企业级的Agent开发平台,将企业所需的所有能力提供给企业,让企业能够快速搭建具备认知、决策、执行能力的专业AI Agent应用。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近期,第四范式还完成了对“科创板协同管理领域第一股”致远互联的投资,双方将以“资本捆绑 战略合作”的方式深度布局企业端AI Agent应用。
最近,第四范式还将企业端Agent能力拓展到了消费电子领域,成立了Phancy业务,与原先的企业服务业务(4Paradigm)共同成为范式集团的核心子业务。
戴文渊表示,第四范式现在采取To B To C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此前的企业服务板块已经积累了深度的场景认知能力,新开拓的消费电子业务更加偏向To C,通过模组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实现AI Agent能力,具体涵盖AI成品/半成品、AI Agent智能体模组、PCBA定制开发、软件配套开发和AI云服务等。
本文全面介绍了AI Agent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市场格局。AI Agent以其独特的“任务闭环”能力引发了广泛关注,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布局,争夺“入口权”。市场规模前景广阔,但未来格局仍不确定,存在百花齐放和赢家通吃两种可能。不同厂商的Agent发展路径分化明显,面向企业的应用面临更大挑战。第四范式等企业积极探索,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