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育儿补贴相关话题,在“发放育儿补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探讨各地育儿补贴探索情况,围绕育儿补贴制度中钱的出处、发放时长、发放方式、一孩补贴加强以及如何兼顾家庭差异等问题展开讨论。
当“发放育儿补贴”首次被郑重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举措如同在社会舆论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育儿补贴究竟该怎么发?相关制度要如何精心设计?又会在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实施?这些问题成了今年两会结束之后,舆论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至少有23个城市积极探索并实施了育儿补贴措施。这些城市的探索就像一场场生动的实践实验,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异同之处呢?育儿补贴制度又怎样才能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呢?
△《新闻1 1》完整版
推进育儿补贴制度
钱怎么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院长杨凡指出,在当前人口发展的大背景下,生育所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给家庭本身带来幸福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生育成本理应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除了家庭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都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生育。
至于钱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主要取决于政策所处的阶段。在政策推行的初期,适当提高补贴金额,确实会使政策效果有明显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生育意愿。然而,到了政策后期,制约人们生育意愿的因素变得复杂多样,不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等方方面面。这时如果一下子投入过多的资金,可能会对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所以,补贴金额的增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育儿补贴发到多少岁?
一次性发还是按月发?
杨凡提到,国外通常的做法是从孩子0岁到18岁都会发放育儿补贴。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特别是在政策设计的初期,可以先将发放范围设定为0至3岁或者0至6岁。随着未来经济社会条件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再逐步扩大发放范围。
在发放方式上,一次性发放和按月发放各有利弊。一次性发放的操作相对简单,行政成本比较低。而且对于老百姓来说,一笔可观的数字会让他们有很强的获得感。而按月发放的好处则在于财政压力比较低。同时,考虑到有些孩子的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监护人更换、居住地改变等,按月发放能够更精准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一孩的补贴是否也需要加强?
杨凡表示,无论是学界、社会大众还是政府部门,在生育补贴应该覆盖到一孩家庭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目前更多地方主要是针对二孩和三孩发放补贴,这是因为二孩和三孩家庭的体量相对来说比较小,财政的压力不会一下子变得很大。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是合理的,先建立起这个制度,优先保障二孩、三孩家庭的补贴,然后再慢慢扩展到一孩家庭。
发放育儿补贴如何兼顾家庭差异?
杨凡认为,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通常都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越高,生育三孩的意愿可能也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对生育补贴制度进行更精细化的设计。比如,在国外有些地方会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来制定补贴标准,如果家庭收入比较高,补贴标准则会相对较低。
这也是后期我们完善生育补贴制度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过这需要建立在对家庭收入、人群特征有精准了解的基础之上。
本文围绕育儿补贴制度展开深入探讨,涉及资金来源、发放时长、发放方式、补贴范围以及兼顾家庭差异等多个关键问题。专家提出应多方共担生育成本,补贴实施要循序渐进,制度设计需精细化,这些观点为育儿补贴制度的科学合理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