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习、创作经历,以及他回国后在教学、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贡献,展现了中非陶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当一只手持着狼毫笔,缓缓蘸取那散发着独特韵味的青花料,紧接着,笔尖以一种轻柔而又坚定的姿态触碰在光滑的瓷面之上。就在这一瞬间,充满异域风情的非洲图案与飘逸灵动的中式水墨,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悄然地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别样的艺术画卷。
走进充满艺术气息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便能看到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瓷板画创作。他的神情专注而又投入,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与手中的瓷板。
轻轻搁下手中的毛笔,斯坦尼斯面带微笑,娓娓道来:“每年我都会特意到景德镇住上几周,在这里,我会去聆听精彩的讲座,欣赏各类高品质的展览,还能跟来自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们深入交流学习。我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将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我的非洲学生。”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里,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热情地与艺术家们交流创作心得。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不断碰撞。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完成学业之后,斯坦尼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刚果(金),在金沙萨美术学院担任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充满了跨文化实验的色彩。他会用乌木雕刻出中国吉祥纹样的模具,还会采集红土来配制仿景德镇影青釉。他致力于让更多的非洲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来创作陶瓷画,将中国陶瓷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非洲的土地上。
斯坦尼斯回忆起一件令他难忘的事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当学生第一次用分水技法画出刚果河的晨曦时,我看到了他们眼里闪烁的光芒,那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每到假期,他还会精心组织“陶瓷之路”研学项目,迄今已经带领37名非洲学生奔赴景德镇学习。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对此感慨万千:“原来陶瓷不仅可以用来盛装食物,更能承载不同的文明,它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我们彼此的文化。”
回国后,斯坦尼斯已经教授了100多名非洲学生,并且他一直鼓励学生们来中国学习陶艺。他和学生们创作的陶瓷作品在意大利、英国等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这些精美的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多彩的陶瓷文化。
2023年秋,此时已经是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斯坦尼斯再次回到了景德镇。这一次,他不仅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回到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他正积极筹备“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课题,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来梳理两大陶瓷文化的技艺谱系,为中非陶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令斯坦尼斯欣喜不已的是,10多年前来到景德镇的非洲人屈指可数,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候鸟”和他一样,往返于非洲和中国两地。这里有前来求学的留学生,他们怀揣着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有前来驻场创作的陶艺家,带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还有经营陶瓷生意的贸易商,促进了中非陶瓷贸易的发展。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就已经培养了200多名非洲留学生。
斯坦尼斯满怀期待地说:“我希望能有更多非洲学生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不断拓宽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找到非中文化的共鸣,让中非陶瓷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通过讲述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在景德镇的学习、创作经历,以及他回国后的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了中非陶瓷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状。斯坦尼斯在促进中非文化交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更多人领略到陶瓷文化的魅力,也为中非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