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办的“民间智慧·共享科创”平行论坛,介绍了北京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社会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多位嘉宾就民间科创新动能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发表的看法,还提及了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上的举措和论坛的参与情况。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的进程中,3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智慧·共享科创”平行论坛于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盛大举行。记者在此次论坛上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北京的科技型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数量已突破85万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2024年,新设立的科技型企业多达11万家,这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超过300家科技企业在北京这片创新的热土上诞生。
当下,全球科技治理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社会组织凭借其在搭建跨国对话平台、推动技术规则共商共建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被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是全球科技治理中一股至关重要的柔性力量。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崔述强指出:“形式多样的民间科技合作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发创新活力。”他建议,北京作为全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中心,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更为广泛地参与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当中。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国门,让世界领略中国的科技魅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理念和高技术成果,为双方搭建起一座互学互鉴的桥梁,促进科技的交流与融合。
从数据来看,北京的科技实力堪称雄厚。目前,北京拥有92所高等高校和1000多所科研院所,汇聚了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都聚集于此。此外,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数量、基础研究人才的密度、科技研发投入强度等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并且连续8年在科技城市、科研城市的全球排名中蝉联首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德国籍专家罗伯特·沃尔夫冈·索林格在会上围绕民间科创新动能这一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虽然世界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因素导致的冲突时有发生,但在多种文化交织的组织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多样性的观点和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恰恰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依靠社会协作的强大力量来化解冲突,进而促进合作与创新。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一带一路”商事服务中心主任王丽从法律层面深入阐述了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应该如何携手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她强调:“国际科技合作迫切需要法治护航。”当前,环境恶化、战乱、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不断加剧,技术壁垒与标准冲突日益凸显,国与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差异显著,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着法律、政治、安全等多重风险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急需各方携手加强全球性的法律治理和法律保障。
目前,中国持续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经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并且牵头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工作。
据悉,自2019年起,中关村论坛年会便开始举办以“民间视角”切入科技创新议题的平行论坛。本届论坛吸引了国际组织代表、科技型社会组织和企业负责人、留学生代表等120余人亲临现场参会,线上直播的覆盖人数更是超过3万人次,影响力可见一斑。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民间智慧·共享科创”平行论坛展开,展现了北京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成果,强调了社会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重要性,多位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民间科技合作的新动能和法律保障等问题,同时介绍了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积极举措和论坛的广泛参与度,凸显了民间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