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北京市小麦春管工作展开,介绍了因冬春连续无有效降水导致的干旱情况,以及市农业农村局采取的组织抗旱保苗、发布指导意见、开展技术服务等多项措施,还说明了目前小麦苗情向好,后续的管理原则和重点,同时提及了提升粮食作物单产和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工作。
在本年度,北京市麦区遭遇了严峻的气候挑战。冬春时节,麦区连续近90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到2月下旬时,已经达到了中度气象干旱等级。走进麦田,我们可以看到干土层较厚,这无疑给小麦的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防止小麦苗情逆转,确保小麦能够健康生长,市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指导落实小麦春管工作。经过一番努力,目前小麦苗情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首先,市农业农村局迅速组织开展小麦抗旱保苗工作。一方面,召开了全市“三农”工作调度会,在会议上专题部署春管春耕工作,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另一方面,在顺义区召开了小麦抗旱保苗暨春季管理现场会,通过现场示范和讲解,强化了组织推动和技术指导工作。同时,还开展了全市麦田浇水隔日调度,及时掌握麦田的浇水情况。各区也积极响应,结合当地的旱情实际,督促落实各项抗旱措施,确保小麦能够得到及时的水分补充。
其次,组织专业力量实地调查并发布指导意见。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高产栽培等领域的专家,先后6次前往典型麦田进行调查。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认真分析苗情,并进行会商。根据调查和会商结果,发布了3期田间管理意见,分别是《北京市小麦防旱抗寒保苗越冬管理意见》《北京市小麦早春管理意见》《北京市小麦返青期管理意见》。这些意见为农户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小麦田间管理。
再者,积极开展小麦春管技术服务。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小麦春管知识,指导农户抓紧进行麦田补水。同时,举办了小麦春管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为农户讲解春管技术要点。还组织农技人员分区包片,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指导他们落实应急补水、机播施肥等管理措施。
据调度数据显示,相关区落实抗旱补水面积达到了16.6万亩,基本覆盖了墒情不足需要补水的麦田。随着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全市总体实施了“两水并一水”技术措施,实现了抗旱补水应补尽补与返青浇水同步推进。3月15日,全市大部出现了雨雪过程,这场雨雪覆盖了小麦主要生产区,为麦田及时“解渴”。目前,全市小麦已进入返青期,据监测点位调查结果,二类及以上麦田占比达到了84.4%,较常年同期增加了12.7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小麦苗情总体稳中向好。
后续随着气温快速回暖,再有半个月左右小麦将进入起身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田间管理要贯彻“控旺促弱抓二稳一,因苗因墒肥水调控,防灾减灾高效植保”的管理原则。重点是要稳住一、二类苗,防止其掉类;关键是抓好群体偏大麦田的控旺转壮以及群体小、个体弱的三类麦田的转化升级。同时,要积极采取病虫草害及自然灾害防控措施,确保小麦的生长安全。本周返青肥水管理达到高峰,要注意管理顺序,先管群体偏大及一类麦田(大于80万/亩),再管总茎数60 – 80万/亩的二类麦田,最后管群体小于60万/亩的三类麦田。
3月18日(周二),在密云区河南寨平头村的一片麦田内,种植户们正忙碌地用圆形喷灌机、地埋伸缩式喷灌进行浇水施肥作业。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根据田间苗情墒情,为种植户量身定制了水肥管理“处方”。同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还组织了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中心等单位的小麦专家实地调查会商苗情,分类提出起身期管理意见,为夯实夏粮丰收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还会紧跟指导做好拔节期的水肥管理和中后期的“一喷三防”,争取让小麦多成穗、长大穗。有了科技的助力和专家的帮忙,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种植户们对打赢全年粮食“丰收仗”充满了信心!
此外,北京市还聚焦小麦、玉米等作物,制定了单产大面积提升技术支撑工作方案。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促进全要素补齐短板、全环节融合打造、全领域带动提升。通过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将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推动全市粮食作物单产大面积提升。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扩大鲜食玉米、甘薯等附加值较高特色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本文详细介绍了北京市面对小麦生长期间的干旱情况,市农业农村局采取组织抗旱保苗、发布指导意见、开展技术服务等多项春管措施,使小麦苗情总体稳中向好。后续还明确了起身期的管理原则和重点,以及对拔节期和中后期管理的计划。此外,北京市还制定了提升粮食作物单产的方案并调整种植结构,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