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轻音乐团与西藏定日县艺术团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共饮一江水》轻听民族风音乐会上的精彩演出,展现了沪藏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这场演出背后的文化援建意义。
在演出前,文汇报记者于东方艺术中心后台看到了动人的一幕。来自西藏定日县的多布次仁熟练地弹起三弦胡,那悠扬的旋律瞬间在后台回荡。一旁的索朗次仁和同伴们仿佛受到了音乐的召唤,情不自禁地和上了洛谐《水莲花》的歌词。他们身姿轻盈地舞动着,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快乐,仿佛此时身处的黄浦江东岸的上海舞台,就如同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一样自在。
瞧,东方艺术中心后台,多布次仁弹起三弦胡的那一刻,整个人立刻就“起范儿”了,仿佛自带光芒。(孙彦扬摄)
3月27日晚,在《共饮一江水》轻听民族风音乐会上,上海轻音乐团与西藏定日县艺术团携手登台,共同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当六弦琴和三弦胡的旋律悠悠传来,仿佛带着雪域高原那凛冽的寒风和独特的气息。而海派轻音乐那灵动的音符,则像是热情的主人,迎接着藏族非遗歌舞那粗粝磅礴的气势。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音乐表演,更是一场跨越4500米海拔的文化对话,是上海与西藏艺术家们之间心灵的回响,仿佛他们早已心心相念,此刻终于得以相聚。
音乐会上,舞者们身着特色服饰,跳起了藏戏,那精彩的表演瞬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主办方供图)
巴桑普赤在后台认真地穿上藏戏服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这份艺术的敬畏。(孙彦扬摄)
从古老的茶马古道到繁华的都市舞台,非遗在这里实现了“新生”。音乐会上,定日县艺术团带来了国家级非遗“洛谐”群舞《水莲花》。“洛谐”在藏语里意为“南部歌曲”,它以强烈的舞蹈表现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闻名。当六弦琴那浑厚的音色响起,藏族舞者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和着女性身上各类宝石装饰发出的叮咚响声,仿佛将观众带入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再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礼赞。
音乐会上,“洛谐”群舞《水莲花》的表演美轮美奂,让人陶醉其中。(孙彦扬摄)
定日县艺术团团长格桑德吉向记者介绍道:“定日洛谐,三弦胡(孜兹)和六弦琴(扎木念)缺一不可,而且弹法也跟其他地区不同。大家并非坐着弹奏,而是要站着舞动,这是我们最独特的地方。”在后台,记者也曾尝试弹奏六弦琴,却发现技法很难掌握,不过琴身很轻。这种乐器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着表演的需求。格桑德吉还说:“洛谐的歌曲,从小婴孩到老人都熟悉会跳。从定日县艺术团到各村文艺演出队都有演出和培训,每年共计要进行一百多场演出,这也确保了洛谐非遗的持续生命力。”
藏戏精彩出场,那独特的魅力瞬间燃动了沪上观众的心。(主办方供图)
藏戏的蓝色温巴面具一上场,就成为了舞台上的焦点。这份艺术将雪域文化的神圣传承了1300多年,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定日县艺术团团员洛桑达瓦告诉记者,温巴面具是藏戏面具的一种,蓝温巴面具比白温巴面具略大,上面绣有喷焰来尼三宝和日月图案,下额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胡须,身后是长长的五彩锦缎装饰。他兴奋地说:“飘带飞起来时,跳起来格外带劲!”
蓝色温巴面具,其上有日月图案、“青稞”状贝壳饰物等,其后是五彩锦缎,显得十分华丽。(孙彦扬摄)
洛桑达瓦在后台舞起藏戏,生动地演示着锦缎飞舞的样子,仿佛让人们提前感受到了舞台上的精彩。(孙彦扬摄)
上海轻音乐团也毫不逊色,他们以原创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同唱敬酒歌》《三千年之恋》作为回应。用流行编曲解构茶马古道的苍茫韵律,让电声乐队与三弦琴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合鸣。这一刻,海派文化的精致与藏族艺术的野性,在音乐中完美地达成了灵魂共振。上海轻音乐团团长董德平告诉记者:“在西藏看到洛谐和藏戏等非遗艺术时,我内心特别震撼,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带到上海的舞台。‘轻音乐 + 非遗’有着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已经在为西藏的朋友创作歌曲了。未来,我们要把更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带到4500米的高原去,让藏族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音乐,感受上海人民的祝福。”
艺术相融是沪藏两地的双向奔赴,这也是一次暖意融融的文化援建实践。2024年上海轻音乐团到访西藏时,便与定日县达成了共识:以音乐为媒,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送入日喀则各地,同时将藏族非遗推向世界舞台。今年定日县遭遇地震灾害,乐团秉持着“演出即帮扶”的初心,将票房化作重建力量,实现了从“文化输血”到“情感共融”的升华。这场音乐会的收入将全部捐赠到定日县地震灾区,用音符继续传递“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情怀。昨晚的台前幕后,满满的都是跨越地域和民族的大爱,最终汇聚在谢幕时全场观众喊出的那句“扎西德勒”。
定日县艺术团团员行李箱里全是特色服饰,仿佛装着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孙彦扬摄)
本文通过描述上海轻音乐团与西藏定日县艺术团在音乐会上的精彩演出,展现了沪藏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藏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海派文化与藏族文化的碰撞与共鸣。同时,这场演出背后的文化援建意义,更传递了跨越地域和民族的大爱,促进了两地人民的情感共融。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