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60岁以上人群早起习惯展开,详细阐述了常见的早起行为如起床太急、空腹喝刺激饮品等对血压的影响,并给出了正确的做法建议,旨在提醒人们关注清晨血压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来保持健康。很多人觉得早起是个好习惯,特别是上了年纪后,睡眠减少,天还没亮就自然醒来,然后洗把脸、下楼散散步、量个血压、做个早餐,生活看似规律又健康。然而,这样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却可能是不少高血压、心梗、脑梗背后的“隐形推手”。
实际上,早上起床这段时间,是全天血压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当身体从睡眠状态切换到清醒状态,交感神经变得十分活跃,血压和心率会突然升高。尤其是60岁以后,血管弹性变差,调节能力也变慢,早起时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次呼吸,都可能让血压产生剧烈波动。很多人早起后做的一些事,表面上与血压无关,但其实都在“推波助澜”。这些习惯一旦做错,对于老年人来说,血压波动可能会越来越难以控制。所以,过了60岁,早起不能仅凭惯性,而要讲究方法,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
起床太急
不少老人醒来后,像年轻人一样动作干脆利落地猛地坐起来。但身体可适应不了这样的节奏,从平躺状态突然变为坐立姿势,血液重心还没调整过来,交感神经一兴奋,血压就会急剧上升。有位老人晨起总是头晕,起床动作像弹簧一样快,后来就因为血压骤升晕倒在卧室。
人在睡眠时,全身处于低代谢、低血压状态,血液主要集中在内脏器官。当突然坐起或站立,重力改变,血液来不及重新分布,脑供血可能会短暂不足。这时身体为了保障大脑供血,会通过交感神经反射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但如果血管老化、反应慢,这种调节可能会“用力过猛”,导致短暂高血压,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过快起床后出现血压异常波动的概率是正常起床者的好几倍,在清晨6 – 9点最为明显,而这个时间段恰好是高血压发作、脑梗、心梗的高发时段。
因此,早上起床不在于早,而在于稳。醒后在床上躺两分钟,转身坐起再坐两分钟,然后慢慢站起来,这才是对血压有益的“温和醒法”。
空腹喝刺激饮品
有些人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泡壶浓茶或者来杯黑咖啡,认为这样能提神,还能让排便更通畅。然而,上了年纪后,肠胃还没完全苏醒,一大早就用强刺激的饮品来提神,反而会使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或心脏不太稳定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自投“雷区”。有位退休后改喝浓茶提神的老人,早起半小时内连喝两杯,结果在晨练途中突发血压飙升入院。
浓茶和咖啡中含有较高的咖啡因、茶碱,它们进入体内会促进中枢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年轻人或许能承受这种刺激,但老年人清晨本就是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候,此时再喝这些饮品,无异于对心脑血管“连敲三锤”。特别是空腹饮用时,胃肠道还没开始正常消化,吸收速度更快,刺激也更强烈。
喝茶本身没错,但要注意时间和浓度。清晨最好先喝温白开水润润喉,半小时后吃完早餐,再喝杯淡茶,这样不打扰血压“起床”,才是对身体最大的尊重。
一醒就测血压
很多人早上醒来就测血压,觉得这个时候环境“清静”,测量结果最真实。但实际上,这时身体还没完全调整好,血管还在慢慢苏醒,刚睁眼时呼吸浅、心率慢,测出来的血压往往偏低,有时会让人误以为血压控制得很好。有位平时自测血压正常的老人,每天早起躺在床上量血压,直到一次清晨晕倒,才发现真实血压远高于预期。
刚醒来时,身体从副交感状态向交感状态切换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心率、血流、激素都在缓慢“上线”。如果这时匆忙测压,尤其是在卧床状态下,数据会因为体位因素和低代谢而被低估。等人站起来活动一下,真正的血压状态才会显现。研究建议,家庭自测血压应在起床后30分钟左右、排空膀胱、未服药、未进食前,坐姿安静5分钟后进行,此时的数据最能代表全天清晨高峰血压。所以,早起不是不能测血压,而是别刚醒就测,给身体一些时间,等各项机能准备好了再测,数据才可信。
睁眼就上厕所
很多老人早上一起床就急着上厕所,觉得排便通畅才舒服。但蹲厕这个动作对血压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便秘时用力排便,肚子收缩,腹压升高,血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猛增几十毫米汞柱。有位便秘多年的老人,晨起就蹲厕用力,结果突然头晕跌倒,送医后发现脑供血一度中断。
排便时,特别是蹲姿且用力过猛,腹腔压力显著升高,会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同时,在腹部压力大的情况下,也会激活交感神经,引起血压短时升高。这种血压的前后拉扯,对老年人脆弱的心脑血管非常不利,脑动脉硬化或冠心病患者更容易诱发缺血。所以,早上如厕虽然重要,但别着急,先在床边坐一坐,等身体缓一缓再慢慢去厕所,别让一个追求“顺畅”的动作成为血压的“爆点”。
一出门就快走
很多老年人认为“早起锻炼才有精神”,天刚亮就出门进行快步走、原地跑、跳广场舞甚至爬山等运动,觉得出了汗才是锻炼到位。但清晨是身体最脆弱的时候,尤其是心脑血管还没完全准备好,一开始就进行剧烈运动,身体很难适应。有位热衷晨练的老人,清晨快走时突然晕倒,后被诊断为清晨血压急性波动引发脑供血不足。
清晨6 – 9点是全天血压的“晨峰”,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皮质醇分泌增多,血压在这个时间段自然会上升。此时再进行剧烈运动,会进一步刺激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诱发血压迅速升高。对于血管硬化、斑块不稳定的老人来说,这种血压波动可能成为引爆点,引发心绞痛、心梗、脑梗。研究提到,60岁以上人群晨练心脑事件发生率比非晨练者高,与过早剧烈运动有关。
锻炼可以选择在早上,但别选清晨第一小时,尤其别刚起床就剧烈运动。等吃完饭、身体适应了白天状态再锻炼也不迟,别让锻炼变成一场“冒险”。
清晨是一天的开始,但对于血压来说,却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段。过了60岁,早上的每一个动作都不能掉以轻心,哪怕是一杯茶、一次排便、一次快走,都可能成为血压波动的“导火索”。我们以为的好习惯,可能并不适合现在的身体状况。所以,别硬撑,也别“养生养错了”。改变一些习惯,换来的可能就是安全的一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控制血压的习惯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孙琦.做好这些事血压平稳不升高[N].甘肃科技报,2025-01-08(007).
本文详细介绍了60岁以上人群早起时常见的不良习惯,如起床太急、空腹喝刺激饮品等对血压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正确做法。强调了清晨血压容易波动,老年人应重视早起习惯,避免因不良习惯引发血压问题和心脑血管意外,养成正确的早起习惯对保障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872.html